传承非遗 特色靓镇
――洞泾镇老年学校易拉罐铝皮画创作队
一、引言
易拉罐铝皮画,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主要材料来源于生活中废弃的易拉罐,经过清洗裁剪后变成铝箔材料,按实物一定比例制作而成的形象逼真、艺术价值极高的手工艺品。由于易拉罐内壁具有金属光泽,有很强的银质感和浮雕感,制成的书画作品不仅立体效果特别好,而且还低碳环保。
团队教师张戍星老师是一位普通的退休职工,心灵手巧,喜欢做手工艺,铝皮画缘起于2013年一次艺术品观展。当张戍星老师看到了用易拉罐铝皮做的一幅雄鹰画时,就萌发了铝皮画创作的想法,既变废为宝、节约资源,又具有独特艺术欣赏价值,由此开始了易拉罐铝皮画的制作。
为了实现铝皮画创作的梦想,她不仅发动亲朋好友收集废弃的易拉罐,还不惜成为拾荒者,去小区的垃圾箱淘宝。为了使铝皮画造型逼真,她找来实物,不停地摆弄和观察,在脑中勾勒出底稿。构图确立后,就在铝皮上画样,然后根据画好的形状将它裁剪,再进行立体煨打、组焊成型,最后进行着色装框,这才完成整个制作过程。张老师从简单的蝴蝶、蜻蜓做起,坚持不懈地钻研、尝试、创新,手破皮、流血是常事。不懈的努力,换来了丰硕的成果。2015年,她的第一幅铝皮画《我家的客厅》问世,该作品参加了2015年上海市美丽城市科普行动环保创意作品赛,荣获一等奖,同时获得了2015年度上海市市民文化节百名市民工艺达人的荣誉称号。
二、团队概况
2016年9月洞泾镇社区(老年)学校聘请张戍星老师来校教授,组建了洞泾镇老年学校易拉罐铝皮画创作队,目前已是学校的特色学习团队之一。参加团队的成员基本上均为退休的社区老人,团队经过几年的发展,参与人员已经逐年增加,由最初的5名成员增加到20人。团队每星期活动一次,每次两个半小时,大部分是本辖区居民,也有慕名而来的其它乡镇居民;学习团队的宗旨是“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
三、活动开展情况
几年来,铝皮画创作队在居民的共同努力下,已形成稳定的队伍及系列学习内容(包括线上及线下):
(一)形成固定的师资和学员团队
团队教师张戍星与时俱进,积极参加专门网络老年教育学的培训,提高了线上的授课能力;学员根据其不同的学习领悟力、创新力分成不同的小队。
(二)形成线上线下两个系列学习内容
(三)学习方式上采用团队集中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形式开展活动
学员利用老师传授知识创作作品,边学边问,个别新来的学员要从头学起,老师都会义务为其“开小灶”手把手指导,老学员也会主动帮助新学员,大家齐心协力,促进团队共同进步,形成了一种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疫情期间,学习团队改成线上学习,由老师将作品放在微信群里让社区学员参考操作,学员将成品或半成品在微信群里进行展示;同时以网上录播视频、作品展示为主。除此之外,由老师、班主任带领优秀学员深入妇联、居委会、开发区等学习点进行实地实践,指导其制作,宣传学习两不误。
经过磨合,团队学习已逐渐制度化、常态化、人性化。尽管团队不设进入门槛,兴趣为先,自愿参加,但也要服从团队纪律和制度,上课时不得喧哗,不能迟到早退,遇事做到事先请假。
四、成果成效
在张老师带领下,几年来,团队作品多次在新媒体(新华网、东方网、松江报、云间众学、悦洞泾等微信公众号、订阅号)上进行宣传报道,也在市、区、镇各展示平台上展出,每年有将近5000人次观展,参赛的作品也屡屡获奖;居民学习热情很高,对铝皮画的知晓率达到95%以上,赞通过铝皮画的学习让居民真正“动起来、学起来、乐起来”,精神有了寄托,生活有了情趣。达到了让更多的人来体验和了解易拉罐铝皮画艺术,从而保护、传承和发展这一优秀传统文化的目的。团队张戍星老师也收获满满: 2016年获文化志愿者“最佳服务明星”、2016年学习团队创作的作品《宝贵吉祥》获松江区举办的妙手生辉创作奖;《小区健身乐园》市宝山庙行科普创客秀DIY二等奖。2017年获松江区“百姓学习之星”的洞泾民间艺人。2018年获区“双创杯”创意作品优秀作品奖。2019年获科普模型设计制作奖,2021年《新农村新女性》荣获助力乡村振兴创新创意融合成果展示活动手工工艺类一等奖;2022年学习团队创作的作品获科普进社区、科普进家庭老年组一、二等奖 。
“逐梦新时代,修身新风尚”。团队在洞泾镇家喻户晓。几年下来,铝皮画创作队的发展让居民在享受学习创作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高了自身的思想素养,助推了铝皮画团队的引领作用,形成了铝皮画的品牌效应,让这一门非遗文化艺术得以传承,在推进洞泾特色文化建设的同时也提高了乡镇文化的的自信,为科创兴镇、特色靓镇乡村振兴起到了一定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