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以致用,服务社会
——上海市老年教育五星级团队申报材料
闵行区吴泾镇新吴泾讲师团
闵行区吴泾镇新吴泾讲师团成立于2008年10月。在镇党委、政府的关怀下,在社区学校的指导下,讲师团成为一支深受领导青睐、老百姓欢迎的学习团队。2012年,讲师团被命名为“上海市优秀老年人学习团队”,2014-2016年连续三年被评为吴泾镇“五星级”团队。
一、 骨干引领,带动发展
吴泾镇新吴泾讲师团成立于2008年。当初成立讲师团主要是为了开展世博知识宣讲,配合“百万市民文明迎世博”,百场宣讲进社区活动的开展。讲师团活动开展之后受到村居委群众的欢迎。之后,我们宣讲的内容也随之拓宽,从养生保健、老年人疫病防治、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到时政形势、社会热点等群众普遍关注的问题。讲师团成立后得到各级领导的关心与支持,讲师团队伍也不断发展巩固,现在有原来的十七人扩大到三十多人,一批刚从工作岗位上退下来的教师、医生、司法工作者、各级领导干部充实到讲师团队伍中来,其中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专家、有上海市劳动模范,具有高中级职称的教师、医生、科技工作者,有国有企业退休的干部,也有一些“能工巧匠”,在讲师团大家有同一个名字“志愿者”。
这本来是有一些志愿者自动发起成立的团队,在各级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社区学校的统一组织、规范管理下,讲师团从“自发”逐渐走向了“自觉”现在社区学校专门为讲师团开设了读书班,提供大量的书籍、报刊、杂志。
骨干引领是讲师团得到发展壮大的重要因素。讲师团发起人也是讲师团负责人王世林是有30多年党龄的老校长、老书记,他老有所求,坚持为人民服务,曾荣获闵行区“凡人明星”的称号和闵行区“三长”荣誉称号。曾登台到各镇去介绍,年年荣获镇优秀基层党干部的称号。成立讲师团后他制定计划、落实措施、抓队伍建设、加强学习交流、提高教学质量。在他带动下,骨干团体也在不断形成,戚顺泰利用读书班学到的知识到群众中去宣传,利用网络收集的信息到社区学习点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积极带领老年群众与时俱进,参与社会的发展。殷云富认真备好每一堂课,学会把讲课内容做成PPT,使讲课直观、生动,加上平时积累的居村委活动照片,深受广大老百姓的欢迎。
讲师团也是培训提高的场所,一批老师回到居村委,充分发挥自己的能量,推进学习点教育的发展。徐士其在塘湾书场、倪欣然在紫晶南苑的《相约星期五》读书班都搞得红红火火。
沈万隆参加讲师团以来共编写了三十多篇讲义,给镇、村和居委的民众上了五十多次课,其中光宣传吴泾镇好人好事的故事就有七课,题目叫《吴泾人吴泾事》。他还参加了镇新闻志愿团,五年来,他积极写稿。向《闵行报》和《共建吴泾》投了六十多篇稿子。去年被闵行区评为2016年度优秀志愿者,他看到日本当局掠夺我们领土钓鱼岛,竟从幼儿园的娃娃抓起,向他们灌输污蔑不实之事,气愤极了,赶忙写了一篇文章,寄给上海市语文教材编写室,要求他们刊载此文,针锋相对,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懂得钓鱼岛自古以来使我中国领导的事实。课文题目《就这样,埋下了一颗种子》。教材是否选用尚不得知,但这位老师的良苦用心却令人感动。
今年吴泾镇成立社区党校,讲师团中有七名老师被聘为党校老师。两名老师被区宣传部聘为区讲师团成员,他们是吴泾社区(老年)教育讲师团的骨干群体,将为发挥他们更大的作用。
二、 团队精神,凝聚人心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核心是协同合作,反映的是个体利益与整体利益的统一,并保证团队高效率运转。在团队精神作用下,团队成员产生了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的交互行为,显示出关心团队的主人翁责任感,并自觉维护团队的集体荣誉,自觉地以整体利益约束自己的行为,从而使团队精神成为团队发展的动力。
每次集中学习,总有人先到为同学们烧水泡茶,学习结束整理好教室。自己获得的正能量信息,就在学习班内分享,有的无私将自己讲稿复印发给大家。最近,戚顺泰老师接到居村委学习点的要求上一次党风廉政建设的讲座,他把精心准备的内容在教研组集体备课中征求大家的意见,大家听后非常感动,内容也很好,同时也进行了中肯的点评,提出了修改的意见与建议,事后大家感到自己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必须依托集体的力量,会把我们的工作做得更好。
在学习中,大家深刻认识到“一个团队不在于人多,而在于心齐”。信任、慎重、沟通、换位、快乐是必备的要素,我们在讲师团的统一目标下,让每一个人为实现目标努力奋斗。
三、持续“充电”,提升素养
讲师团好像是一棵大树,每位讲师团成员都是枝干与树叶,空气、阳光、水分充足,才会根深叶茂。我们讲师团都是退休的老年人,凭过去的一点知识,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持续学习,不断“充电”,这样才会紧跟形势不落伍。
我们持续“充电”的途径:
一是在家自学。王老师等老同志坚持每天读书看报两小时,重要的地方记好笔记,还把重要内容剪下来,放在自己笔记中。在集中学习时告诉大家重要新闻。许多老师通过电视、电脑网络、手机微信获取大量正能量信息。
二是社区学校提供学习场所,供大家在一起学习交流。采用最多的是每次围绕一个主题,由一人主讲,大家再一起讨论,取长补短。
九年来,讲师团坚持每周一次学习交流,学习交流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电视节目的时事要闻,有《人民日报》《解放日报》的重要文章,有中央宣传刊物《科学发展观学习纲要》和上海市委的《半月谈》,还有《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等系列书籍。每次有人作中心发言后,大家围绕主题,充分发表个人的感受体会。我们遵循的原则是:“内部讨论不设禁区,对外宣传讲究纪律”。畅所欲言,气氛热烈。大家都感到学习班里学习是一种发挥,是一种提高,更是一种享受。九年来的学习使大家的文化水平充分提高。学员老倪还带了一个团队叫“相约星期五”他担任辅导员,每周五去指导大家学习。他还写了一部十万字的书,
三是依托镇政府、社区学校提供学习的机会,比如:到市里听市党校老师讲课、到区党校听老师讲课。镇党委书记作重要报告,争取旁听的机会。镇党建中心经常提供各种信息,使我们对本地区情况有所了解,讲课更接地气。
四是吴泾镇的领导,特别是社区学校的领导十分关心这个团体,每年为讲师团订阅《解放日报》、《文汇报》等报刊,购买理论书籍和学习资料;社区学校的老师也主动帮讲师团老师找资料,印资料。热情提供东方讲台讲座,辅导报告,镇机关干部也常来作学习辅导报告,使大家有了终身教育的机会,从而提高了自己原有的水平。
四、配合中心,搞好宣讲
我们讲师团的宗旨是:老有所为,各尽所能,服务群众,为推进社区文明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奉献绵薄之力。几年来,由于我们的宣讲能针对不同的对象,选用针对性强和鲜活生动的群众语言,又尽量多用案例或发生在身边的小故事,或具体的数据,讲得深入浅出、通俗易懂,使理论教育大众化、通俗化。因此有些群众讲:伲自己的讲师团虽然比不上请来的教授专家水平高、知识广,但讲的内容我伲听得明白易懂,“实惠”,“管用”。我们的宣讲得到了村、居社区群众的认可。永德书场的理论学堂、和平村的宅基课堂、紫晶南苑居委的周周聊现在都是我们讲师团的固定阵地,每周一次或每月一次、二次。有的课堂“菜单”刊登在每月的《共建吴泾报》上,各人的宣讲题目公布在社区学校网站上,供各村、居委教学点选题开讲(各个点每月1-2次),每年宣讲不下三百余场次。
讲师团为维护一方平安、稳定吴泾、发展吴泾作出了贡献。
2011年2月14日,吴泾镇暴发了震惊区(市)的征地动迁农民因利益不平衡、不协调问题引起的大规模集访矛盾,从几百人发展到数以千计,且不分白天、晚上、工作日还是节假日,连续不断在镇政府大门前、剑川路、虹梅南路口集结,并变集访为“闹访”,推搡大门,冲击政府,甚至发生阻断交通、殴打汽车司机等现象。有个别的还拉横幅、呼口号、敲钹鼓动。也有人为集访人员递水送食物等。一时间搞得颇有“声势”,负面影响很大。区、市有关部门为防止事态扩大,为维护安全。派出警力、安保人员到现场维护秩序、疏散人员,还从各镇、街道调派志愿者协助做维稳和规劝工作。警方也处置了几起故意阻塞道路交通、冲击警戒线、殴打过路司乘人员的违法肇事者。
当时,部分群众情绪与干部比较对立,拒绝沟通劝说,如果干部来做工作,他们就开口要“房子”、“票子”,否则一切免谈。干群关系一时搞得很僵。一些退休的老干部老同志,过去在群众中印象较好,与群众说得上话。镇领导就邀请一些退休的、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的老干部组成志愿团,又利用讲师团中比较熟悉农村的宣讲员一起进村和动迁户多的居民点去做群众工作。一是倾听了解民意诉求向上反映;二是劝说可以正当上访,但不能“闹访”,要学法守法,不触犯法律底线;三是只有维护吴泾稳定、发展经济才是改善民生的根本途径。经过努力做宣传劝说的沟通工作,加上政府出台解决征地动迁农民实际困难的一些举措收到了一定的效果,“闹访”少了,集访的规模也减少到数百,多时也不过千人。
2012年6月,区委区政府充分发挥区人大区政协人才库作用,组织其中有农村工作经验的委员组成志愿团工作团,到吴泾进行调查摸底和研究认证,经过八个月的努力,制定了《吴泾征地动迁农民“增量物业投资”长效增收机制方案》。按照政府搭建平台、市场机制动作、征地动迁农民投资参股原则,政府给予政策扶持,通过市场方式取得A3和212-3地块共计465亩作为动迁农民长效增收机制平台新增物业开发建设用地,参股的征地农民从中享有每年物业收益分配及股权增值,从而真正实现长效增收。这个《方案》既符合法律法规政策要求,又有效突破了一些政策层面的瓶颈,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对破解面上征地动迁农民长效增收难题有借鉴意义。《方案》也得到了市委市府的肯定。《方案》共九章,大小六七十个条目。拿着厚厚的一本讲义向动迁农民讲解,要他们理解接受又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怎么办?镇政府的领导想到了群众讲师团,要求讲师团拟写并向群众宣讲《方案》解读的稿子,这个任务自然落到了王老师身上。4月26、27日接到任务,要求在5月国定假日过后就要在面上铺开宣传。之前,我们已多次参加了有关会议、学习、培训、讨论《方案》征求意见稿,对内容有一定的了解,但要变成简明扼要、通俗易懂、让农民群众一听就明白《方案》是怎么回事,得到他们的认可还是有相当的难度。拟好宣讲稿、作好宣讲是义不容辞的职责,王世林同志组织9名讲师团成员,反复研读《方案》,理出头绪,择其要点,用大家听得懂的大白话写稿,以“铺就锦绣前程,展望美好未来”作讲稿标题,用为征地动迁农民打造“深水远洋渔业公司”、“种了一棵摇钱树”来比喻《方案》带来的实实在在好处,用13个浅显的问答题方式《方案》解读。宣讲初稿完成,先试讲给家里人听,他们认为听得懂,我们稍稍放宽了心。5月2日上午到镇政府试讲,主要领导、区督导组领导听取审稿,提出修改意见。5月4日上午面对镇宣传部门领导和讲师团成员正式试讲通过,马上复印稿件。5月4日下午,王老师第一个到星火村宣讲解读《方案》,培训该村骨干一百余人。就此,区督导组负责同志和我们群众讲师团成员分别到各村和动迁户多的居委全面推开宣讲《方案》解读,培训骨干。再由骨干到各村宅居民点,直至上门入户宣传解读《方案》,耐心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推行实施《方案》。经过全镇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二、三个月加入机制平台的签约率就达到97.8%。我们讲师团在稳定吴泾发展吴泾,推动《方案》宣传实施过程中奉献了绵薄之力,也得到了领导和群众的点赞认可。到目前为止,全镇已有5637户动迁户农民进入平台,签约率达99%以上。
我们讲师团深有体会的认为在各级领导的关心下,我们一定要:
紧跟形势不落伍,细心研读备好课,扬长避短显神通,联系实际接地气,推进和谐聚人心。把我们讲师团搞得越来越好。
2017.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