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项目背景
罗泾十字挑花,入选首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着300多年的文化历史,在土布上挑花插线的民间手工艺,凝聚着罗泾女子劳动智慧。罗泾镇政府高度重视,组织成立了十字挑花团队,并在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建立了十字挑花工作室,并制定了管理方案,团队成员来自各村(居)的社区居民。20名罗泾十字挑花爱好者每周2次,定期活动。9年来罗泾十字挑花工作组不断发展壮大,目前拥有高级技师10名,一级技师4名,二级技师8名,三级技师12名,从事罗泾十字挑花保护工作。2012年登记成立“罗泾十字挑花推广中心”(民办非企),2013年申请办理“罗泾十字挑花”商标注册,2015年审核通过,已拥有自主品牌。
“罗泾十字挑花”看似简单,却要求颇高,既要求正面以十字构成图案,反面又皆成均匀点状,制作时仅用一针一线,布上不事先画样,整个过程全凭脑子和手掌握,走针只向前,不向后;针法按走向分“行针”、“绞针”、“蛇脱壳”三种,还需遵循顺“布势流”插针、从布眼中引线的原则。画面不拘泥于唯妙唯肖,而是追求抽象形似,构图简洁,强调整体韵味。寥寥数针,就能将描绘的对象刻划得十分清晰,可谓高度概括、别具匠心。“罗泾十字挑花”,将花挑于土布所制的衣物帕巾之上,作为“兜头手巾”、“系身钩”、床沿、门帘、肚兜、布裙、鞋面等的纹饰,较之上层达官显贵使用的丝织品加绣花,更符合平民百姓层面广泛的衣着要求,故在当地长期流传盛行,达到了凡女子人人都会,凡土布制品处处皆有的普及程度。随着时代的发展,土布不再是人们衣着的原料,该技艺也步入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境地。
二、主要做法
罗泾镇的领导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当作自己的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不仅建立了保护机构,完善了保护机制,在人力、物力、财力上提供支持,而且还采取了诸多切实有效的举措。
1、保护和扩大传承人队伍
由项目代表性传承人领衔,以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为骨干,组建“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开展传承普及本项目的工作;由保护单位联合妇联、团委及相关部门共同举办技艺传授班,技艺传授班每年举办三期,参加学艺者约100人。通过一对一、手把手的带教,使越来越多的居民成为掌握本项目技艺的行家里手,学员中的佼佼者不断充实着工作室的队伍。2013年起,每年举办技艺大赛,并对获奖者进行评级,评以一级、二级、三级技师称号,并实行等级晋升制度,可以通过等级晋升逐步达到更高级别,在此基础上建立“罗泾十字挑花”技师信息库。
把镇级的“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向基层拓展,于2014年在罗森堡产业园建立了“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2015年在洋桥村建立了“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
实施“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娃娃抓起”的举措,2016年3月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与罗泾中学联合开办“罗泾十字挑花”兴趣班,招收学生76名,每次由3名高级技师轮流悉心授艺,鼓励广大青少年热爱、传承传统文化,为罗泾本土文化发展注入新的活力。2017年4月又在罗泾镇第二幼儿园开设兴趣班,吸引广大青年教师参加学习,并通过教师将“罗泾十字挑花”的技艺融入学校的劳技教学。
突破“口口相传”手把手的传统学习模式,大胆创新,编写了《罗泾十字挑花教程》,运用教材、视频等现代化手段传授“罗泾十字挑花”技艺,进一步拓展学习交流的方式。
2、提高和扩大国内外影响
在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设“罗泾十字挑花”作品陈列室、展览厅,免费接待观众,每年举办“罗泾十字挑花”的专题展览,不仅在镇内办展,而且还将展览展出到宝山区月浦文化馆、宝山区图书馆乃至宝山区政府机关的大厅。在市、区举办的各类大型文化活动中,本项目也频频亮相,还多次参加全国性的展示交流,并获得各类奖项,如参加2016年上海市民文化节市民手工艺大赛等。
“罗泾十字挑花”还参与了众多国际文化交流的活动,在历届宝山国际民间艺术节和其他文化活动中,先后有40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领略了“罗泾十字挑花”的风采,参观了其作品的展览,观摩了制作技艺的演示,进行了亲手制作的体验互动。“罗泾十字挑花”有五百余件制品,被外事、旅游等相关部门当作特色工艺品送往世界各地,借助有关单位的对外文化交流,“罗泾十字挑花”制品也在多个国家展出。2017年上海市对外友好协会常务理事谈会明对罗泾十字挑花项目进行了考察,初步决定于今年9月,罗泾十字挑花项目的香囊系列、童趣系列、沙发扶手六件套系列等作品将跟随“上海之帆”一带一路文化经贸交流巡展团出访立陶宛等国家。
以动态的表演艺术展示静态的定型艺术,宣传推介“罗泾十字挑花”,先后自编自演歌舞《飞针走线续新篇》,沪剧小戏《兜头手巾招亲记》等文艺节目。2016年开通银针秀古韵微信公众号,不断发布“罗泾十字挑花”的相关内容,并通过区、镇两级媒体平台进行推广,提高“罗泾十字挑花”的知晓度和影响力。
3、探索和推进生产性保护
2012年,创办民办非企“罗泾十字挑花推广中心”;2013年启动“罗泾十字挑花”商标注册,2015年10月获得成功;2014年5月在淘宝网上开设“罗泾十字挑花”体验店,以学技艺、定制个性化制品为特色,突破地域界限,通过线上平台推广本项目,销售本项目制品。产品除了传统的“兜头手巾”、“小方巾”、“肚兜”和“系身”外,2013年开发了童趣系列、沙发扶手巾系列、T恤系列等新品;2014年与万事利丝绸文化有限公司联合研发了以“罗泾十字挑花”为元素的真丝大方巾等新品;2015年开发了“民俗香囊”系列;2016年开发了“金猴献瑞”平安符挂饰、“民俗杯垫”6件套、“福碌寿喜”装饰画等新品;2017年研发“龙凤呈祥”被面、“仙人挑担”床帘。2017年3月,罗泾十字挑花与高级定制设计师Grace Chen合作研发樱花披肩,把平时用在枕套、肚兜、绣花鞋上的十字挑花工艺加工成立体花和具有现代感的图案,用在高级定制服装上,在顾村公园上演“樱你而美▪瑰丝陈传承海派时尚情境秀”。
正是通过不断的创新实践, 研发和生产适应现代人审美和需求的产品,才使“罗泾十字挑花”避免了仅仅作为陈列室中蒙灰的历史旧物,封存于当地居民的记忆之中,而是焕发出了符合新时代的新情趣和新用途的活力。
三、项目成效
1、保护传承创新,彰显古韵新彩的魅力
“罗泾十字挑花”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抢救第一、保护为主”的原则,在“申遗”成功后依然如此,征集历史旧物,制作仿旧如旧的“独立纹样”,进一步开展深入的社会调查,撰写了《关于罗泾十字挑花的调查报告》,开展理论研讨,发表了《试论“罗泾十字挑花”的农耕文化特色》、《谈谈发展民间文化艺术的几个理念》等论文,并获得一、二等奖。创办了“罗泾十字挑花”工作室、陈列室、展览厅。以举办培训班的形式壮大传承人队伍,使濒临失传的民间艺术得以重生,再度普及,仅达技师水平者就达百余名,举办的展览不仅次数多,而且范围广。2012年,时任上海市委书记的俞正声同志也观摩了“罗泾十字挑花”的现场制作,对这一传统技艺给予了高度评价。四十余个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友人也感受了这个项目的艺术魅力,还参与了互动体验,使本项目在国内外的影响越来越大。实施“从娃娃抓起”举措也初见成效,使本项目摆脱了后继无人的困境。
“罗泾十字挑花”的保护工作始终坚持在保护中传承,在传承中创新,不仅将保护工作融入社会文化的建设,而且注重与其他艺术形式有机结合,以造型类艺术形式展示“罗泾十字挑花”的风采,以表演类艺术形式揭示“罗泾十字挑花”的文化内涵,使这一传统文化“活起来”,并带动了各类艺术的发展和繁荣,同时还在实践中探索生产性保护的创新思路,使这一传统艺术体现出时代价值,能“为活着的人服务”。近年来共制作了五百余件制品,提供给外事、旅游等相关单位,创办了民办非企,注册了商标,开发了运用“罗泾十字挑花”技艺制作的数十种新产品,其中不乏出类拔萃的精品。
2、增强文化自信,引领社区文化的发展
由于罗泾曾为穷乡僻村,发展滞后于上海的其他地区。直至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南京路上连半老徐娘也穿着超短裙招摇过市,而罗泾地区的妙龄少女却依然穿着土布衣在田间起早摸黑,正是因为这样的差异,才使“罗泾十字挑花”在改革开放后还能一息尚存;也是这样的差距,使罗泾地区在改革开放后的社区文化底子薄,基础差,而落后于兄弟街镇。宝山区(县)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开始打造“一地一品”的特色文化,其他街镇已创出品牌,而罗泾却始终停滞不前。2007年,“罗泾十字挑花”入选市级“非遗”名录,在开展对此保护传承中,取得了不俗的成果,从而增强发展社区文化的自信,在保护“非遗”中信心倍增,并引领了社区文化的蓬勃发展。 把在保护本项目中取得的经验运用于传统艺术的传承,运用于时尚文化的传播,先后创办了书画班、漫画班、戏曲班、花卉班等十几类文化艺术的培训班,组建了沪剧社、舞蹈队、秧歌队、腰鼓队、合唱队、民乐队、摄影协会等民间艺术团队,自编自演节目,经常组织文艺演出,还创办了“古韵新彩”文化节,还在市、区组织的大型文化活动中频频亮相,在市、区组织的展示赛事中频频登场,屡屡获奖,还获得了“上海市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的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