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沪剧精髓 感“非遗”魅力
——洞泾镇老年学校同欢沪剧沙龙
一、引言
沪剧,是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1898年称作本滩,1914年本滩易名为申曲,1941年上海沪剧社成立,申曲正式改称沪剧。沪剧是以表演现代生活为主的戏曲,其音乐委婉柔和,曲调优美动听,易于塑造现代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具有浓郁时代气息和真情实感的艺术美。2006年,沪剧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遗产编号Ⅳ-54。
(一)开班初衷
作为上海的地方剧种,就洞泾镇而言,就有大大小小好几个沪剧沙龙队,但此前几乎都互不相干各自运营,没有一个统一的管理,携手合作更是极为少见。洞泾镇老年学校同欢沪剧沙龙的成立,提供了专业的沪剧人才培养、艺术培训、所需的剧目创作支持等。洞泾镇成校则为沪剧沙龙提供开展沪剧艺术提升及普及所需的场地空间等条件。同时,还将支持各类沪剧艺术讲座、惠民演出等公益性活动,为学员提供学习、表演机会等。
洞泾镇同欢沪剧沙龙成立于2015年5月,是经洞泾镇老年学校批准成立的专业培训团体,并聘请了经上海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和认定的专业培训师为学员上课。沪剧沙龙成立初期共招收学员20人,截止2024年6月,已收录学员100余人。
(二)学习理念
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也在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宅在家里过着平淡无奇的生活,他们开始积极参与各类社交活动和文化娱乐。而沪剧作为一种地方戏剧,深受我们这一代老年人的爱戴。同欢沪剧沙龙不仅给学员提供了一个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更重要的是让大家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学习新知识、获得快乐、并为社区作贡献。
沪剧沙龙能够让学员学习到丰富的戏曲知识。对于大多数老年人来说,他们在年轻时期或许只能在台下远远观望这门艺术,更别提专门学习了。而加入沪剧沙龙后,他们可以通过老师的指导学习理论知识、说唱技巧等,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
二、团队概况
(一)师资力量
同欢沪剧沙龙的带班老师张美玲,是上海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中心培训和认定的专业培训师。出生于1965年,从小喜爱沪剧,1982考进洞泾沪剧文艺工厂,曾参演过大型沪剧《庵堂相会》、《六斤县长》、《叛逆女性》、《黄惠茹陆根荣》、《借黄糠》等经典剧目。自2000年起,张美玲不仅在沪剧领域占领了一席之地,在折子戏,小品,上海说唱等领域,也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在洞泾镇老年学校、文化体育活动中心、妇联、工会等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参与了《幸福老人村》、《村支书的一天》等自创类节目演出,参与市、区两级文艺演出,区级综艺比赛等。2015年参加松江区综艺比赛,获得上海说唱“一等奖”,2017年参加松江区总工会小品比赛,荣获“一等奖”,2022年参加“市民文化节,沪语大赛”入围,区十强。2022年在洞泾镇第三届市民文化艺术节“经典传颂”戏曲比赛中,荣获“一等奖”。
同欢沪剧沙龙,成立于2015年5月,演员都是从之前的沪剧班中选拨出来的。其丈夫沈洪明退休后,夫妻俩受邀一起在同欢沪剧沙龙任教。同是从沪剧文艺工厂出生的他们,演唱功力深厚、表演技术专业、舞台经验丰富,他们早已在松江区沪剧领域占有一席之地。由于所教学员多为年过五旬的老年人,每次上课前,他们都会充分准备好教材、道具,使学员能更好地学习课堂知识。张美玲说:办沪剧沙龙一来是老有所乐,二来也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尊重与传承。近九年的执教路,走得无怨无悔。在初创期只有十几个学员,至今发展到近百人共同参与沪剧文化的学习与传承。
三、团队活动情况
(一)创设良好学习氛围
每周固定一天进行集中学习,大家同唱一首歌,探讨戏曲选段的文化背景,创作缘由等,为深入学习、理解曲目内容打下基础。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充分尊重老年人的个性个点和价值观念。重视学员们的意愿和需求,注重维护学员的尊严和自尊心。
(二)定期组织集体排练
老年人在学习能力方面可能不如年轻人,因此需要通过定期的集体排练巩固学习成果,提高表演水平。沪剧沙龙每周二、周四,会挑选部分学员进行模拟演出或排练。张美玲夫妇每次都会参与集体排练活动。沈洪明主要负责现场指导学员正确运用声音、节奏和气息,适时调整演唱技巧的训练,如音准、音色、音量等方面的提升。张美玲则主要指导学员形体、动作、面部表情控制等技巧经验。
(三)个别辅导巩固成果
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记忆力可能有所下降,所以个别辅导和练习也是十分重要的。张美玲根据每个学员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个别指导,帮助他们解决问题和提高演唱能力。个别练习可以帮助学员更好地掌握表演技巧,提高演唱水平,同时也能够增强学员们对沪剧的兴趣和热爱。
四、成果成效
老年人参与沪剧沙龙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表演,更多的是为了享受音乐的乐趣和锻炼身心。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员展示自己的才华和创造力。鼓励沪剧沙龙的学员自己编排沪剧节目,以沪剧沙龙为平台,为学员创造展演机会。通过创新和表演,学员能够获得更多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并且增强对沪剧的热爱。
同欢沪剧沙龙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团队,更是一个社交和交流的平台。在学习期间,沪剧沙龙学员们经常自发组织参加各种公益演出和交流活动,如在社区、养老院等场所进行表演。通过公益演出和交流活动,学员们不仅能够锻炼自己的表演能力,还能够为社会作出贡献,增强社会责任感和荣誉感。同欢沪剧沙龙参加镇和区的巡演,每年约20场。同时,老师还带着沪剧沙龙的学员到奉贤、青浦、金山等区实地参观学习,切身感受上海各区沪剧发展的无限活力和文化魅力。沙龙还特邀国家一级演员王明道老师到洞泾,对戏曲艺术理论知识作专题讲座。
沪剧的传承不仅关乎于戏曲本身的发展,更与上海这座城市的精神气质和文化记忆紧密相连。通过长期的培训和演出,不仅能够让学员们锻炼自己的意志品质和持久力,鼓励学员间的互助合作,学习进步,还能促进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增强文化自信和城市的文化魅力。
五、未来规划
沪剧作为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现代社会的快速发展中,沪剧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境。为更好地传承发展沪剧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欢沪剧沙龙将通过创新性发展,传承历史底蕴,激发时代活力。
(一)扩大沪剧的受众群体
目前的教学方式和沪剧演出形式较为单一,且受众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体中,这对于沪剧的传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作用。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沪剧,同欢沪剧沙龙将借助洞泾镇老年学校、文化活动中心、妇联、工会等大力支持,采取多样化的演出方式,例如在大型文化活动中加入沪剧的演出环节,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沪剧的演出视频等,从而扩大沪剧的受众群体。目前,同欢沪剧沙龙学员已通过参演并上传沪剧演出视频,受到广大戏迷朋友关注和支持。
(二)加强沪剧教育与培训工作
沪剧是一门需要长期培养和学习的艺术门类,通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可以提高学员的综合素质和艺术修养。同欢沪剧沙龙将加大对社区沪剧爱好者的宣传和培养,特别是小年龄段沪剧爱好者的学员招募,加大传统戏剧的宣传和引导,创造沪剧氛围,培养更多的优秀沪剧演员,扩大沪剧队伍,推动沪剧的传承和发展。
(三)加强沪剧与现代艺术的融合
在现代社会,沪剧需要与新的艺术形式和表演方式相结合,以满足现代观众的需求。同欢沪剧沙龙正在探索将沪剧与当代音乐、小品、话剧等艺术形式相结合,创新沪剧表演的形式和内容。通过与其他艺术形式的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观众,提高沪剧的影响力和传播力。
沪剧的传承和发展是一项艰巨而又重要的任务。同欢沪剧沙龙在洞泾镇成校的带领下,加强对沪剧的研究和保护,扩大沪剧的受众群体,加强沪剧教育与培训工作,以及加强沪剧与现代艺术的融合,坚持传承发展沪剧。携手洞泾镇其他学习点的沪剧沙龙队,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