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伏枥霞悦舞蹈团队成立于2009年10月,队员们主要来自于吴淞街道的泗东、李金、二纺、一纺、桃园这5个居委的居民。她们都是普通的退休工人,没有经过专业的培训,没有学过专业的舞蹈,平均年龄59岁。由当初的14名队员,发展到现在的17名,指导老师也来自社区。
2013年9月,吴淞老年学校成立后,我们为能够在硬件设施如此完备的舞蹈教室里上课和活动,感到非常高兴。虽然每周只有周一上午半天的活动时间,队员们倍感珍惜。我们非常感谢吴淞老年学校在我们要参加宝山区或吴淞街道等许多表演活动前,克服困难为我们的排练安排加课。
建队几年来,我们始终坚持以健身为出发点,以丰富精神和文化生活,陶冶情操为最终目的。学习方式由最初的凭记忆大家集体模仿,发展到不断地努力学习,结合中老年人的自身特点,在网上选择适合中老年人跳的现代舞、民族舞、健身舞、广场舞等的视频,发在我们舞蹈队的微信群里,大家反复观看和学习,周一上午在学校舞蹈教室的大电视机上放映。任何一位队员发现适合我们的好的舞蹈段子,都可以向指导老师和队长推荐,大家亦师亦友,其乐融融。2016年以来,宝山区各个居委的“社区通”微信公众号相继建立,我们非常珍惜和其他舞蹈队在这个平台上的相互学习和交流合作,经常利用“社区通”和其他微信平台,与兄弟舞蹈队交流学习心得和体会,互换视频等资料。同时人员的相互走动和支援也为共同提高水平和增进友谊,添砖加瓦。学校的水兵舞团队,实力不凡,向我们借调队员,参加2017年上海市第三届广场舞大赛宝山区吴淞街道的外围赛。在我们几位主力队员的参与下,荣获吴淞街道最佳表演奖,以第三名的资格进入宝山区区级大赛,目前积分排在第二位,有望代表宝山区参加市级大赛。 我们的指导教师周静和队长徐锡兰,以身作则,处处以团队利益为重。为了不影响团队的正常学习和活动,又能够尽到自己抚养第三代的义务,周静和徐锡兰经常把第三代放在童车里,推到舞蹈教室中。几年来,他们在业务方面带头精益求精,大家已经达成共识,跳舞不仅要四肢发达,而且还要头脑“复杂”。跳到一定程度后,水平提不高的根本原因是,缺乏系统理论知识的引领。在得知市老年教育师资培训舞蹈讲座的消息后,他们两位喜出望外,克服要在家照看第三代的个人困难,积极报名参加10月25日在交大举办的培训班,他们对舞蹈家黄豆豆的讲课非常期待。只可惜这样直面高级专家的学习机会实在是太少了!我们强烈要求学校和街道为我们尽可能多地提供这样的学习机会。在他们两位带头人的感召下,队员们也集思广益,出谋划策经常在课后结伴去宝山区杨行镇“百人舞蹈团”、宝山区社区学院、友谊街道舞蹈队学习取经。为了提高水平和艺术感染力,我们在每次学习活动前,都认真做健身操,这样既热身防止了运动伤病,又练好了舞蹈基本功。 我们在学校每年下拨团队经费不多的情况下,自筹资金添置演出服装、道具、化妆品等,我们的养老金不高,每人每月拿出一笔小钱,为了共同团队的建设,大家真是“穷开心”。另外,外出参加各级各类表演活动的奖品和奖金,一律作为团队共有财产,这是队规,大家自觉遵守。每个队员去所在的居委拉赞助,也是我们团队经费的重要来源,当然这是建立在经常参加各个居委各项文娱活动和向社区居民普及健身舞蹈的基础之上的。为了节约外出演出服装和道具的开支,学校经常出面为我们去其他单位借服装和道具,学校的各种设备,如移动音箱、笔记本电脑、便携式扩音器等经常借给我们无偿长期使用。
我们舞蹈团队经常参加学校、街道、居委各类艺术节汇演,经常给社区居民们演出,广受好评。2014年12月,吴淞老年学校和吴淞街道共同承办的宝山区第十届全民终身学习活动周闭幕式,我们舞蹈队的开场舞,令所有的参会者眼前一亮,把整个大会立刻推向高潮。参加吴淞街道艺术节演出,去敬老院为老年人慰问演出,代表学校参加伏枥沙龙老小孩网站成立10周年庆祝大会,参加附近几个居委的纳凉晚会等,我们多次被吴淞街道和宝山区学指办评为优秀学习型团队。
开心的学习活动,优美的音乐和舞蹈,深深吸引了每一位队员,他们把自己的团队,看成另一个家。每周三个半天的学习活动时间雷打不动,一个半天在学校。二个半天在居委,遇到要参加重要演出活动,加班加点排练是家常便饭。近几年来,在学校各位教师的关心和指导下,拍摄的伞舞《江南梦》、西藏舞《再唱山歌给党听》、《盛世茉莉花》等10几个舞蹈的视频,记录了我们一路走来的风风雨雨和不凡成绩。我们感到通过学习跳舞,锻炼了身体,陶冶了情操,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营造了健康向上和谐快乐的氛围。欢快的跳舞,跳起来完全忘了自已的年龄,跳舞已成了我们生活当中不可缺少的内容之一。
通过在学校的学习和活动,大家感到能够在环境优美、宽敞、干净、明亮的教室里学习,非常地高兴,仿佛回到了童年时代。虽然上下半年各只有十五、六次课,但大家都非常珍惜每一个学习日,上课时学得非常认真,有很多学员中年人常有的腰酸背痛的小毛病不治而愈,大家克服了家务事多帮助子女带孩子等困难,不迟到、不早退,认真上好每一节课,每次上课近三小时,但大家中途休息不超过5分钟,一个动作学不会跳不好就反复练习一遍接着一遍地跳,直到跳会为止,每次都流了很多汗,很多学员回家时内衣都是湿的。
每一次的表演,都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展示的平台,同时也为我们提出了一个课题,即如何为社区教育(老年教育)健身舞蹈的普及出一份力。许多中老年朋友在看了我们的表演后,非常兴奋,跃跃欲试。拿U盘要拷音乐的,要参加我们的团队的,要我们去做老师上课教他们的,应有尽有,我们应接不暇。盛情难却,我们的队员既当学生,又当先生,在学校的安排下,在周静和徐锡兰的带领下,三五结伴,经常去附近居委教舞。我们的上课和我们的表演,一样受到欢迎和好评。由于受到场地和演出规模、经费的限制,最令我们头痛和不舍的是不少社区中老年居民,要参加我们的队伍。我们就以居委为单位,将他们组织起来,我们走出去传帮带和他们来观摩和学习我们相结合,帮助他们就近组成舞蹈团队。我们团队的队员,按照就近的原则组织起来,以每月二、三次的密度去其他舞蹈团队走访,相互学习,共同提高。当然,我们整个团队外出表演,是最好的观摩和切磋时机。
在学校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我们积累了大量的舞蹈视频和照片,这既记录了我们的成绩和不足,为今后的改进和提高提供了佐证,又为健身舞蹈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一点贡献。同时,这些自编教学资料,也是我们和其他舞蹈团队相互学习和交流的重要材料。由于舞蹈是亲身实践的表演类社区教育(老年教育)项目,加上我们舞蹈理论水平不高,所以没有整理出多少文字材料。这恰好是我们今后的努力方向和着力点之一,同时希望学校方面多多支持和帮助我们。
2016年6月,学校的萨克斯团队和时装表演团队合作表演的节目,《吹出心声,走出精彩》荣获2016年宝山区老年教育艺术节表演类节目三等奖。受此启发,我们的舞蹈能不能由萨克斯来伴奏呢?萨克斯曲悠扬和舒缓的特点,在我们的抒情舞蹈中配合起来,能不能达到一个新的意境?这对我们而言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不断挑战自我,是强者的风范。
能够与时俱进,在社区的大舞台中展示自我和挑战自我,发挥自已的一技之长,把阳光洒向社区的每一寸空间,我们非常地高兴和自豪。今后我们还要努力学习,不断地提高舞蹈技艺,更好地为社区居民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