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之声”永清艺术团
——共担人人出彩、共享梦想成真
永清新村属人口密集的老城区,实有人口:7026人, 60岁以上居民2785人,党总支面对小区人口老龄化、弱势群体多这一实际出发,从群众需求,以繁荣小区文化、提高居民素质为突破口。2001年以来,先后成立了时装、舞蹈、戏曲、合唱、木兰拳等九支团队组成了自己的“梦之声”永清艺术团队,由367名热爱艺术的居民为主要成员的群众性民间艺术社团,分别聘请了有文艺特长及文化素养较高25名专业退休教师、干部为带头人组织开展学习活动。如今“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已走过了16年时光,社团的建设不断强化,艺术水平不断提高,节目获奖不断增加,口碑效应也越来越好。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草根团员们在舞台上展现着“民星”的风采。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尽情享受社区文化带来的乐趣,实现了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自我完善,成为社区传播精神文明的一道亮丽风景线。倡导了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区风尚的转变、增强了凝聚力。艺术团荣获2005年上海市“第十七届木兰拳比赛”二等奖、荣获2008年上海市第八届老年人运动会花棒秧歌项目银奖、2013年第29届 “春申杯”国际邀请赛金奖等荣誉,2016年“第二届全国中老年模特大赛”上海赛区总决赛优秀奖,为此艺术团更是荣获宝山区首批民间自主发展基地的光荣称号。
一、“梦想起航”——注重民间社团文化引领、培育学习型团队建设
提高民间社团的综合素质,文化引领作用不容忽视。“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大胆探索和挖掘文化管理的引导、激励、规范和辐射功能,努力营造“人人学习、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浓厚氛围,有力地推动了“学习型”团队的建设。
1、“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实现政治指导员选派的全覆盖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在艺术团建设中,居民区党总支坚持通过向各支社团选派政治指导员的方式,强化社团的政治领导,引导社团持续健康发展。九支社团均配备1名政治指导员。政治指导员必须政治可靠、业务能力强、热心群众文体事业。其工作职责主要包括,一是传达贯彻上级党委和居民区党总支的有关精神要求,加强对居民区工作的宣传,动员社团成员积极参与社区各项工作。二是及时发现社团成员在思想认识中的倾向性问题,通过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主动介入予以化解。三是在居民区党总支的支持下,帮助解决社团发展中面临的实际困难。四是做好社团成员间矛盾纠纷的化解工作,力所能及地主动关心解决社团成员在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难。
2、形成切实有效的社团管理制度和学习活动计划
为确保社团有效运行,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和学习活动计划是必要的。艺术团的九支民间社团多年来逐步形成了切实可行的管理制度,如时装队制定的成员登记管理制度、活动和会议记录制度、会计制度、服装管理制度、政治指导员思想工作制度等;戏曲队制订了社团的章程、激励制度、活动规则、整理印发了会员通讯录、建立了正常活动的长效机制,还创作了会歌。居民区党总支落实专人,建立档案管理制度,负责做好日常活动、演出、比赛、艺术成果等方面资料的收集整理,确保详实齐全。如此一来每个社团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和计划,定期开展学习活动,每年学习活动在50次以上,严密的学习计划保证了他们高质量节目的不断产生,屡次在市区比赛中获奖。
3、营造凝聚力、守望相助、彼此关怀的社团氛围
在一个彼此关心、充分信任的社团氛围下,社团成员会产生很强的归属感和向心力,其潜能也会得到充分的激发。比如永清新村排舞队,队长马老师有严重的腰间盘突出症,有一次严重发作后进医院治疗,所有排舞队的成员们一同相约去医院看望她们的老师。我们的团队里有一批肯奉献的热心人,她们从做服装,订制珠片到修理服装,从服装的管理到清洁保管工作都是由张红女、张扣娣、施玉英、王法根等包下来的,正是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使艺术团在资金缺乏的情况下能走过十六年。张扣娣同志今年已经八十岁了,由于她身体的关系,她没有演出的机会,只要我们有演出任务,她都会认真做好幕后工作,她被大家称为“大姐”。所以艺术团每一场演出,每一个节目,都是艺术的结晶。艺术团就像是一个造梦的组织,在这里,有着一群为梦想努力拼搏的人,社团的凝聚力进一步增强。
二“梦想缤纷”—— 开展其他优秀团队领队交流会议
1、注重社团学习方法的创新和学习成果的交流
艺术团注重社团学习的方法方式的探寻和创新。开展“1+1”培训模式制度。即“一个老师、一支队伍、一个时间、一对一教授”。社团成员更是自费参加市里开班的学习班进行学习,并把学习的成果带回社团,大家共同交流、共同学习。 除此以外,社团的成员与时俱进,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建立将个体学习快速转化为团体学习的有效通道,比如时装队、戏曲队的学员已近开通了自己的网络博客,团队都建立了微信圈、QQ群等网络沟通平台。现代化的信息对于团队70岁的老人来说是一大难题,大家重回学生时代请教身边比自己小的团员,不耻下问学习电子数码产品的使用,如今团员们对于手机功能不比小青年来的差,团队说不出口的话都能通过微信讲出来,大家把学习、比赛、表演的视频和照片在网络交流,使得社团内部信息交流快速畅通,我们更是积极参与上海学习网、老小孩网、缘梦网、上海旗袍协会等网站学习活动。
2、发挥学习型团队引领作用、推进学习
“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品牌社团时装、舞蹈队十六年来,演出场次不下五百场,观众人数超过10万人次,艺术团多次荣获的市、区、街道多项荣誉,其中时装队更是荣获宝山区2011-2012年社区优秀学习型团队称号。艺术团经常开展九支社团骨干的交流会议,骨干培训形式丰富多样,既有集中培训,也有典型案例的交流互动。比如:时装队开展凝聚力量,我为社区做贡献的交流;舞蹈队开展促进社区文化繁荣发展,必须要有优秀艺术指导员的经验交流;合唱队通过管理制度,如何提升团队综合素质交流。通过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学习型团队带同其他团队共同使原本松散的社团组织和自发诞生的团队带头人感受到学习型组织创建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增强了社团开展学习型团队创建的主动意识。对于团队成员的热情投入需要长期的、经常的沟通,只有这样,才能保持团队强大的凝聚力。形成学以致用,用以促学,学用相长的良性循环,提升团队成员为居民终身学习服务的能力,推进学习型社区稳步发展。
3、“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式、提高团队凝聚力
“梦之声”永清艺术团每年组织一至二次的辅导报告会,并“请进来”上海市区优秀文体团队和艺术团共同表演、相互切磋、相互学习。今年艺术团的学员“走出去”参加了“乐学宝山”的系列活动,包括“宝山区老年教育艺术节”、“沪剧团文化下乡送演出”、 “宝山远程教育学习” 等活动,尤其是参加宝山民间艺术节和外国友人同台表演更是给团队成员带来自信。团员还自费参加市里的各类文化班,提高学习。这些活动从意识层面、艺术层面、体锻层面、见闻层面提高了艺术团团队成员的认识,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如今艺术团已经走出小区参加各类的演出活动,并得到各种奖项和广大居民的认可。
三、 “梦想成真”——艺术团学习模式多元化
1、服务社区与借力社区相结合
“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开展 “三服务”:即服务文化、服务社区、服务居民。他们将高雅的艺术带到了社区,成为小区传播精神文明的亮点,居民早晚锻炼的队伍中他们是领头的骨干,在各种活动中,他们成为传播文明、倡导科学、构建和谐、沟通邻里的使者,积极发挥着党组织联系群众、倾听民意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使“学”在社区、“乐”在社区、“爱”在社区的观念深入人心。
在服务社区、奉献社区的同时, 艺术团也借力社区发展,积极寻求街道、居委等相关政府部门的支持,形成社团与社区之间彼此支持,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比如时装队、舞蹈队得到了吴淞街道市民文化中心活动场地的支持,合唱队、戏曲队、太极拳队、木兰拳对、排舞队更是共建共育的方式,由居委会和周边学校、单位协调提供社团学习场地。时装队和合唱队还得到宝山区专项资金资助,购置了演出的服装。
2、“梦之声”永清艺术团是百姓的家园、圆梦的摇篮
“梦之声”永清艺术团的团员大多数是小区年过半百的教师、商人、工人和农民,他们年轻时也憧憬着自己的艺术梦。团员之所以能坚持学习十几年之久,首先是因为艺术团不仅是大家圆梦的“摇篮”,也是他们温暖的“家”, 艺术团里大家相互关爱、相互帮助,成员们纷纷表示团里不仅能强身健体,还能在舞台上找到快乐,心里别提有多满足和幸福了。尽管有的演出不仅没有演出费,还需要自己掏车费,但是队员们从无怨言,他们把自己当成了快乐的使者。用艺术团团长裘根娣的话来讲,就是“不图名,不求利,认真并快乐地享受生活。” 十几年的时间证明了一切,团队成员之间、团队与团队之间,互助友爱互相谦让,成员们虽然没有华丽的服装、精美的配饰,但是她们用一颗热爱的生活的心,传递着艺术的美好,更是成为了社区传播精神文明的亮点。她们用自己的风采感染身边的人,很多人感叹“原来老年人也可以这样生活的”。“一花引来百花香”,时装、舞蹈队的成立触动了戏曲、合唱、木兰拳等爱好者的激情。如今的艺术团已成一个学习、快乐、和谐的平台,能让每一位团员找到归宿感,提升了个人的幸福指数,也为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居民实现自己圆梦的摇篮。
“梦之声”永清艺术团只是宝山区上千只民间社团的一个缩影,它对宝山区民间社团推动提供了经验和全新的模式。也对地区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大多数的老年人退休后在家颐养天年,看看电视、搓麻下棋,做做家务,可团队成员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对于老年人来说,简直是一种观念的撞击,是一种心灵的震撼。他们以自己的行动让更多的老年人明白,退休了也可以挑战自己,要敢于为自己的兴趣去努力。追求精神需求,共建共享和谐社会,从而活出健康,活出美丽,活出快乐,活出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