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于奉献 温暖他人
-----黄老师社区服务社优秀事迹材料
黄老师社区服务社于2017年成为老年教育社会学习点,几年来学习点工作开展的有声有色,开设的课程丰富多彩,教学形式灵活多样。受到了老年学员的一致好评。
一、组团学习,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黄老师社区服务社老年教育学习点(以下简称学习点)有一支业务水平高,素质过硬的师资队伍,同时拥有一批爱心人士组成的志愿者队伍,学习点开设出的课程贴近实际需要,符合学员的需求。并紧跟形势,开展各类活动。
做到:课时天天有,
活动周周有,
反馈月月有,
总结年年有。
在此基础上,学习点教师经常组团一起讨论,开展教研活动,做到三个字:“请、倾、清”。
请——请学员提建议:邀请老年学员对教学的课程、教学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质量等提出意见和建议;
倾——倾听群众的声音:走进社区、走近居民,感知他们关切的热点问题,了解他们兴趣所在;
清——清楚教学方向: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理清教学的方向,及时调整课程的设置及教学方法。
二、突出重点,发挥自身教学优势
教学点的最突出的教学优势就是手工制作,几年来,参加手工制作学习的学员,其作品多次参加市、区、镇级比赛,取得了不菲的成绩。
1、绳编工艺课:把七彩绳编与中国结巧妙地结合起来,在学员的手中灵动地编制出各种工艺品。
2、土布贴画课:利用土布浑厚的色泽与错落的纹理创作出山水贴画、花卉贴花、植物贴画、动物贴画,还有反映崇明生态岛的家乡美景贴画。把崇明的特色土布形成其特有的艺术效果。
3、衍纸工艺课:将衍纸自身的卷曲感发挥到极致,在卷、捏、剪、贴间,美就从老年学员的指尖流露,美化了生活、美化了心灵。
三、深入社区,夯实居民文化素养
学习点深入社区,把课程送到居民家门口,利用社区睦邻点、姐妹微家、村居老年教育学习点等开设出适合于不同人群的课程,学习点还利用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针对不同社区的特点,开展特色课程教育。
1、在人民村日间照料中心开设“多肉植物种植”特色课程,带动周边居民进行庭园美化,为宜居堡镇、美丽堡镇作了表率。
2、在四滧村老年教育学习点开设出“衍纸画工艺”课程,和老年朋友们一起学习、一起交流、一起欣赏、一起创意。把一个人的爱好变成了一批人的兴趣,转而成为了大家的乐趣。
3、在财贸村老年教育学习点开设出“土布贴画”特色课程,把老人们对土布的怀念化作创作的热情,把崇明的本土文化发扬光大。
4、在合兴村老年教育学习点开设出“黄洋培植”兴趣班,充分发挥了合兴黄洋村的特色,把一些“老把式”、“老法师”从幕后请到台前,一技独秀成万紫千红。
四、老有所学,为住养老人送上精神食粮
精神赡养与物质赡养并重——养教结合,是学习点近年来一直从事的教学内容之一,把敬老院老年人的精神赡养提升到了与物质赡养同等的高度,让老年人真正做到老有所学、老有所养。学习点根据住养老人的特点,开设出适合高龄老人的课程,如“老年人韵律操课”、“戏曲欣赏课”、“红歌教唱课”、“折纸剪纸课”、“故事会课”等等,让老年人在学习中养老,在养老中学习。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提升一个高度。
五、开拓视野,开展线上教育
学习点多名老师,无论是假期,还是特殊时期,他们秉承一个原则:离校不离课,放假不放学。根据大家不同的兴趣爱好,建立微信群,如“文心卷捻—衍纸工艺微信群”、“绳彩飞扬——绳编工艺微信群”、“和风日照——和风丝带艺术微信群”、“戏曲会友——沪剧爱好者微信群”等。然后开展线上教学,扩大的教学群体,丰富了教学内容。
在新冠疫情期间,教学点利用服务社微信公众号,开展抗疫防疫宣传,并把宣传内容拍成视频,或制作成课件供大家学习。教师自己创作抗疫小戏曲,在网络上传唱,达到易学易记、脍炙人口的效果。老师的线上课程,得到民政局、区总工会、区妇联等好评,纷纷邀请他们录制课件,在公众号上播放。
六、抓住热点,提升教学内涵
学习点在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崇明生态岛建设、花博热点、文明城区创建等主题开展教学,利用一切机会,积极宣传垃圾分类知识,鼓励老年人废物利用。在堡镇成人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立了“垃圾废品是个宝 生态环境我营造——旧物改造与再设计进社区”项目组,并成功进驻堡镇地区19家睦邻点、21个姐妹微家、27个老年活动室及2所学校,项目实施以来,共开展活动100余场,累计参与3000多人次。2021年3月起,还开发了“旧物改造”网上直播,已经直播的教学课内容186节,30000+人次观看了直播并参与了互动,通过直播由1000多人组成的兴趣群参与讨论,展示其旧物改造的作品,而且群成员在不断的增加。在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的过程中,资源再利用、绿色环保深入人心,艺术的创造力不断挖掘。同时又开展了“变废为宝——老年人创意手工作品大赛”。市民参与热情高涨,共收到作品145件,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学习点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相互配合,把老年教育深入到社区各个角落,让更多有责任感的有识之士参与到老年教学中来,把老年教学当作一项公益事业来做,尽已所能,用慈善心、公益心、博爱心,来感染社会,传递温暖,彰显帮扶,感染民风,推进和谐,凝聚社会正能量,携手共创和谐幸福家园。
2022.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