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中华传统文化 益智健脑丰富生活
记华泾镇老年健脑珠心算沙龙
华泾镇老年健脑珠心算沙龙成立于2010年(也称银发益智俱乐部)目前有成员50人,平均年龄68岁。该团队为老人们搭建交友平台,切磋珠心算技艺,提高学习珠心算兴趣,开展适合老年人益智的各项活动。学习、传承、保护、发展珠算文化,帮助老年人融入社会,跟上时代发展步伐。
一、 坚持学习,传承文化
华泾镇老年健脑珠心算沙龙自成立以来,在华泾镇老年学校的指导下,在上海市珠算心算协会的支持下,坚持定期开展活动,有固定的活动时间、活动场所和活动经费保障。沙龙成立之初,每两周开展一次学习活动。而今,随着沙龙成员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及规章制度与章程的完善,珠心算沙龙每周开展一次学习活动,每个学期制定学习计划,每次活动有记录,有摄影和报道。成员出勤率高,队伍也在不断发展壮大。还建立了由沙龙负责人和小组长组成的管理队伍,体现了老年人是沙龙的主人,形成了团结互帮互学的氛围。
2013年底,中国珠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沙龙成员抓住这一契机开展宣传活动,他们深入居委学习点、养老院开展巡讲活动,展示珠心算学习的技艺,弘扬中华珠算文化,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上海市珠心算协会的赞扬他们“人老心不老,传承文化有作为”。
二、 内容丰富,健脑健体
有实验研究表明,学习珠算有助于大脑的发展,对于老年人来说可以延缓脑衰老,预防失智症。“华泾镇老年健脑珠心算沙龙”正是本着这一宗旨,开展学习活动,经过几年发展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活动项目与内容。
作为课堂学习的延伸,珠新算沙龙开展“三盘清”、“打百子”等常规活动,巩固算盘的打法与口诀,提高珠算、心算和手指算的水平。为了提高健脑的水平,沙龙成员集思广益,逐步引入了“数独”、“魔方”等益智游戏,加强学习的趣味性。
珠算作为算术的一种,学习起来需要大量训练,难免枯燥乏味难度大,为了让老年学员更好的入门,在众多志愿者的帮助下,共同编排了珠算手指操、算盘课间操和算盘健身操。手指操以手代珠,可以锻炼手指的灵活性、手眼的协调性。算盘操和健身操能活动关节,把学习用具算盘变成健身道具,简单易学,富有韵律之美。歌曲“我伲是快乐的老年人”是由沙龙成员自己填词创作的。这种动静结合的教学模式,寓教于乐,符合老年人的学习特点,让大家身心愉悦。
作为上海市珠心算教学实践基地,沙龙负责人黄源镁除了完成教学任务以外,还配合老年学校开展市、区级教研活动。每年年底,珠算沙龙还举办迎新年会,总结一年的学习活动,展示学习成果,安排下一年的工作。珠算沙龙连续4年组织学员参加“海峡两岸珠算通讯比赛”,一些学员还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在上海市珠协的支持下,组织沙龙成员参观中国珠算博物馆,上海银行博物馆等,进一步开拓视野。
在如今新媒体的浪潮下,珠算沙龙的老人们也紧跟时代的步伐,建立了“华泾玉盘”微信平台、开发了“会员驿站”网站,还拍摄了“中老年珠心算健脑”的5节微课,并上传至老年学校网站,方便更多老年人足不出户就可学习珠心算,更让珠心算课程走出华泾,走向大众。珠心算沙龙的老人们可以说都是网络时代的达人,上得了网站,玩得了微信、学得了微课。
三、热心公益,奉献社区
珠算是祖国传统文化瑰宝,珠算沙龙成员致力于传承和保护这一文化遗产。他们深入华泾镇各个居委开展宣讲活动,普及珠算文化与知识,吸引更多的老年人参加珠算学习。早在2010年,沙龙成员在黄源镁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华泾镇永康养老院担任志愿者,陪老人一起打算盘,深受老人欢迎。2014年,华泾镇作为徐汇区开展“养教结合”项目的试点,在久康养老院也开设了珠算课程,珠算沙龙的志愿者集体备课,完成了教学任务。
随着珠心算课程影响力的扩大,许多养老院和居委会也提出要开设这门课程,对珠心算教师的需求也日益增多,珠算沙龙骨干成员自告奋勇参加珠心算师资培训班,认真参加每次教研活动和集体备课。目前在华泾镇的5个居委以及徐汇区4家养老院都开设了珠心算课程,杨浦区五角场街道和长宁区逸仙敬老院也闻讯前来学习取经,并打算开设课程。今后将有越来越多的志愿者走上讲台,一起开展珠心算教学的实践和研究,共同推进老年珠算心算课程建设和珠算文化传承。
珠心算沙龙的事迹被上海东方卫视《大爱东方》栏目拍摄成专题片《老算盘的新故事》,被上海老年人报以《健脑、健身、交朋友 “老古董”珠算乐趣多》为题头版头条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取得了累累硕果。
珠心算沙龙是华泾镇一支非常活跃的学习团队,他们的身影出现在学习节、体育节、科技节和文化节的舞台上,出现在居委会、养老院的课堂上,出现在世界珠心算大会的研讨会上。正是在他们的坚持和努力下,在他们的带动和影响下,中华珠算这一主义传统文化在今时今日仍然散发着璀璨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