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戏曲经典 弘扬传统文化
——记庙行镇共康七村“星悦沪剧团”
一、背景分析
“星悦”沪剧团成立于2003年,该团队团在对自身素养的提高、学习等方面越来越多样化。主要通过沪剧表演唱的形式,学唱传统沪剧、及沪剧表演。通过学习陶冶情操,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为社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展示的平台和渠道,丰富了居民的业余生活,提高了居民的生活质量,营造了睦邻和乐的精神文明氛围,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社区团队,却肩负着弘扬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
二、具体做法
(一)积极引导,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
星悦沪剧团刚成立时,主要由几个沪剧爱好者组成一个小团队,当时主要就是学唱一些经典沪剧名曲。后来由共康七村教学点精心挑选有丰富教学经验的、热爱沪剧表演的王祝仙担任指导老师,王祝仙如今快70岁了,记得刚开始负责沪剧团时还很“年轻”,虽然经过十多年时间,王老师看起来还是十年前的王老师,她常说是沪剧表演让自己永葆年轻。在宝山区,喜欢听沪剧的圈子里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十年里,她在社区学校的正确引导下建立了艺术团的章程、学习制度、学员花名册等。团队根据成员的学习需要,以“传承戏曲经典,弘扬传统文化”为共同愿景,确定了唱沪剧的学习内容,及时制定了学习计划,每星期组织开展二次学习活动,逢大型节假日还要到庙行镇以外的街镇进行表演。在团队运行的过程中,不断发掘社区资源,吸收社区内一批退休教师、擅长沪剧表演唱的志愿者加入团队,充实骨干力量,组建了一支爱学习、善学习,且具有领导、组织、协调能力的骨干队伍。逐渐形成了“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镇社区学校从旁进行引导,给予团队最大的扶持和帮助,给沪剧团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
(二)创设多样学习形式,形成团队良好学习氛围
1、搭建展示平台,提升团队影响力。结合社区、学校的大型主题活动,以及各种级别的展示、各项比赛活动等为团队成员提供展示、交流的舞台,如围绕宝山区 “乡音绕滨江”,参加的第二届沪剧电视大赛;在各大节日,尤其在每年的重阳节到来之际,在宝山区各街镇进行沪剧表演。通过每次学习、表演、交流使这支团队慢慢地成长为一个有实力、有组织的专业团队。他们充分展示庙行社区文化发展成果,丰富和活跃了社区居民的生活,营造了一种“相互交流、相互启迪、互相补充、互相修正”的学习氛围。社区内到处洋溢着“生活即学习、学习即生活”的文化气息。
2、实践操作活动,注重过程体验。星月沪剧团为学员提供一种共享式的团队学习方式,依据团队特点,全程示范教学,提高学员直观性,亲身体验感悟学习内容,提供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在团队成员大胆探索,合作互动、互帮互助中,形成具有个性的作品,激发了学员的参与学习的热情和兴趣,体验成功与快乐。使更多的成员对团队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有效地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
3、以点带面,扩大团队凝聚辐射作用。团队倡导成员将自己学到的知识、方法与技能带到小区,带动小区的居民加入到学习中来,让更多的居民参与学习,获得体验。在小区中掀起了学习的热潮,部分团队成员成为自己小区学习小组的指导者,营造了睦邻和乐的精神文明氛围。
(三)教学活动实行“学习经典、传承传统”的模式
在如今的年轻人当中,听得懂沪剧的已经寥寥无几,就不要说会唱了。为更好的把这个传统文化传承下去,经过探索研究形成了适合该团队的课程模式,“学习经典、传承传统”的模式。即学习一些经典的沪剧代表作品,学习过程中再添加了自己团队的特色,组织汇编,进行表演。在添加自己团队特色中保持了传统沪剧的内涵。传统沪剧一般讲述老故事,而星月沪剧团通过保存这些老的表演方式,和老的唱法,又将他与现代生活、现代社会文化紧密联系,使得课程内容领域宽泛、实用性强,更加贴近社区居民的生活实际需求,深受老百姓的喜爱,让社区居民体验到在自身的不断发展过程中社区教育的人文关怀,有效提升了社区教育课程文化的发展。
三、成效与反响
1、传承传统文化。在沪剧团刚刚成立时,参与团队的社区居民多数是退休在家的老年人,年龄最大的七十岁,最小的也有五十四岁。如今,在星月沪剧团,已经有年轻人的身影,他们有几个四十多岁,还有两个学生。在轻松的学习实践中,大大提高了老年人晚年生活的质量,形成了积极向上的现代生活氛围,提升了全民学习意识,同时,也把沪剧这个传统的文化传承下去。
2、夯实了学习型团队的根基。星悦沪剧团活动持续开展以来,团队成员积极参加市、区组织的各类评选比赛活动,屡屡获奖。先后获得区“乡音绕滨江”沪剧电视大赛三等奖,王祝仙本人也荣获2012年“魅力庙行”文化节优秀辅导员奖。一次次表演无论是否得奖,都为夯实庙行镇学习型团队打下良好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