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临门”戏曲团队前身南门戏曲队,成立于2005年5月,于2013年正式更名为“戏临门”戏曲团队,由南门各个辖区内的退休人员组成。在册18人,平均年龄65 岁。其中乐师4人,演唱人员14人。有固定排练室一处,每周二下午排练一次,同时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及规章制度。团队自成立以来,本着弘扬戏曲文化,丰富社区居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宗旨,开展各类学习、交流及展演活动。
一、认真学习、创办品牌
戏临门的学员均无戏曲方面相关工作经验,出于对戏曲的热爱,大家自发学习,查找资料,向前辈请教,学习中国戏曲方面的知识,如中国戏曲的剧种、剧目、渊源、流派、角色、脸谱,中国戏曲和西方戏剧的区别等;大家还自发收看中央电视台“梨园风景线”“曲苑杂谈”,上海电视台的“七彩戏剧”等栏目或找戏曲磁带、影碟、光盘,听一些著名戏曲表演艺术家的唱段或念白,慢慢培训自主学习、自我成长的能力。在不断加强理论学习的同时,学员们开始实践的探索,排练一些清唱、对唱、彩妆、折子戏、表演唱等节目,逐渐创出了自己的品牌。
二、四季“四节”,欢乐社区。
十多年来,戏临门始终活跃在社区内,为居民朋友们带来了许多欢乐。一年四季,习惯性的与居民联欢,每年为大家演出四场——春天里的“五一国际劳动节”,夏天里的“纳凉晚会”,秋天里的“庆中秋、迎国庆”以及冬天里的迎新年联欢会。除此之处,还有各类小型的演出,活动开展的有声有色,居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来自“戏临门”精彩的表演。
三、积极参赛,全面开花
经过多年的学习和演出,“戏临门”戏曲团队的学员们技艺增进不少,在南门地区也颇有影响力。每逢节庆日开展文艺联欢活动,戏曲团队的成员们都会带来精彩的戏曲表演。“戏临门”近年参与大大小小赛事数场,都获的了不错的成绩。2012年在中山街道“一居一品”展演上,以自行创作的《巧手》一曲获得了三等奖。2013、14年接连2年参与中山街道“开心356文艺演出,演出节目有《黛玉葬花》《相亲》《办喜事》《没有眼泪就没有悲伤》等;在中山街道第七届文化艺术节上,“戏临门”选送了《送王郎》、《书馆》2个节目,《送王朗》获得了优秀奖。2015年,表演唱《巧手》还在中山街道三八妇女节活动上进行展演。通过参与比赛,戏临门的成员们看到、听到、学到许多,也发现到了自身的不足,在比赛中不断成长着。
四、几个亮点 、引领前行
1、姐妹情深。潘根娣和丁万英相识于戏曲,结缘于戏曲,两个本来八竿子也打不到一起的人,在“戏临门”这个大家庭中,义结金兰。有一次潘根娣在来活动的路上发生了车祸,脚踝粉碎性骨折,丁万英焦急万分,隔三差五去看望,带着水果、带着自己煲的骨头汤,陪老姐妹聊聊天,解解闷,一连坚持了数月。
2、夫妻齐心。尹社英夫妻双双参加“戏临门“,他(她)们夫唱妇和,为倡导家庭和睦、夫妻恩爱,起到了很好的带头作用。每次“戏临门”演出,丈夫拎着大包小包的道具,妻子帮衬着,好一副恩爱的样子。他们演唱的“夫妻双双把家还”、“敖包相会”等曲目最受居民们欢迎。
3、团结友爱
“戏临门”成员间的感情不是一家却胜似一家,除了一起排练节目,参加演出外,大家还会结伴一起出游,聚会及聚餐等。每到年底,大家欢乐聚餐一顿,还唱上两句助助兴。正是这份深厚的情谊,将大家紧密团结在一起,共同管理好“戏临门”这个大家庭。
四、热心公益,回报社会
“戏临门”团队每年都要为社区居民带来4—5场戏曲表演,每场的表演节目7—13个不等,节目内容丰富多样,有沪剧、越剧、黄梅戏、评弹等等;有折子戏、对唱戏、还有表演唱、歌伴舞等形式多样,深受居民欢迎。特别是演员们化上彩妆,穿上戏服后,有模有样的,一点不输专业演员。“戏临门”不仅为中山的社区居民表演节目,还为敬老院、福利院及岳阳、永丰街道的老年朋友们表演节目。虽然每场演出大家都手忙脚乱的,非常累,但看到台下观众们满意的笑脸,热烈的鼓掌,队员们内心无比的欣慰,再苦再累也值了。
“戏临门”成立至今,取得的种种成果都离不开每一位成员的辛勤汗水和无私奉献。我相信“戏临门”的未来在大家的团结和坚持下,一定能开出更加璀璨、美丽的花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