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已学习十多年越剧的舒阿姨认识了不少越剧爱好者,跟他们一拍即合,一起在社区组建了越剧队,她担任队长。越剧队现在一共12人,有时候会遇到人手不够的“尴尬”,舒阿姨只好聘人来“救场”,可这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队里的经费很紧张。“像去街道社区和养老院等地方表演,我们都是免费,服装道具这些都是我们个人掏的腰包。”舒阿姨说,还好社区为越剧队免费提供了排练室。
除了人手不够,队员年纪偏大也是越剧队的一个问题。比如唱完整本戏,像《梁山伯与祝英台》,需要3个小时。“越剧角色是固定的,有的人只能演小花旦演不了正旦,有的人演老生就不能演小生,身材好的演小生,老生的身姿要丰韵一些。考虑到队员年纪大了,我想了个主意:两个人扮演一个角色轮着唱,一人半本,这样就轻松了不少。”
即使这样,现在,每周一、周三,越剧队一周会进行两次排练,每次半天。如果有演出任务,每次排练就要“加班”,整整一天的时间,对平均年龄70岁的队员班底来说不是一件容易事。这些老队员对越剧的热爱远不止这些。由于年龄大,记忆力没以前好,记台词就要花费更多功夫。“炒菜的时候背、吃饭的时候背、拖地的时候背,上厕所的时候嘴里都在念叨。不仅要记住台词还要做动作,难度可不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