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剧,上海市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沪剧起源于浦江两岸的田头山歌和民间俚曲,在流传中受到弹词及其他民间说唱的影响,演变成说唱形式的滩簧。沪剧是上海地域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从不同侧面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大都市的风貌,在成长过程中显示出很强的生机和活力。
与许多戏剧相比,沪剧初创期的一些名戏题材可以延续保留至今,如反映江南乡村爱情生活、来自民间表演艺术“对子戏”的《卖红菱》;三、四人“同场戏”的《阿必大》,表现底层社会农民艰辛生活或爱情故事的《借黄糠》、《庵堂相会》,劝善的《陆雅臣》,反映沪上民俗的《小分离》(药茶鸟文化)、《女看灯》、《看龙舟》(岁时节俗文化)、《绣荷包》(丝绣文化),还有传统名剧《白兔记》、《孟丽君》等。
因为队员们都是沪剧迷,所以都会唱一些曲目,但如何进一步理解作品的含义,更好地演绎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团队活动的必修课。每次排练节目都会对演唱的作品进行分析讲解。队员们找来了相关资料,分析人物的性格,以沪剧作为海派特色文化,一直都深受广大百姓喜爱。奉贤区西渡街道的沪剧沙龙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在居民中反响很好。
团队制度
第一章 总则
1、团队名称为银发沪剧沙龙。
2、团队建设宗旨:和谐团队,愉悦生活,展示自己。
3、团队以丰富中老年人文化生活为出发点,提供机会和舞台,充分展现中老年人积极乐观的精神面貌。
第二章 组织形式
1、团队成员由拥护共产党,热爱生活,喜欢沪剧,钟情表演的中老年朋友组成。
2、团队成员由个人报名产生,以年度为单位进行充实和调整,原则上每年进行一次。
第三章 权利和义务
1、有权获知沪剧班的团队精神和活动计划,有权提出自己的相应意见。
2、有权对团队的日常工作管理提出意见和合理化建议。
第四章 团队经费使用
1、团队经费主要为参加各类演出、比赛的奖励经费。
2、团队经费使用主要渠道为比赛活动的支出等。
3、本团队经费必须用于本章程规定的业务范围和事业的发展,不得挪作他用。
4、具有专门的财务人员。
5、公共资产任何单位或个人都不得侵占、私自挪用。
第五章 附则
1、本章程根据形势和实施情况,逐步予以修订、完善。
2、本章程由全体沪剧班成员通过并报校方同意实施,解释权为南桥老年学校。
3、本章程自团队成立之日起生效。
银发沪剧沙龙规范制度,积极排练。沪剧沙龙有固定的排练场所和时间。每周四下午,沪剧沙龙就在西渡社区的排练大厅开展活动。团队有明确的规章制度,《队员学习守则》《团队管理制度》都挂在墙上醒目的位置,时刻提醒队员们严格遵守,为团队活动正常有序的开展提供了保障。
银发沪剧沙龙多排节目,精益求精。不断学习演唱的技巧。经过预习功课,队员们在表演时就能事半功倍,排练效果极佳。像《大雷雨》、《星星之火》、《罗汉钱》、《秋海棠》、《鸡毛飞上天》《、陶行知》等这些群众耳熟能详的沪剧,队员们演绎得如火纯青。
银发沪剧沙龙辐射引领,形成气候。沪剧沙龙活动越来越丰富,除了每周一次的定点排练,他们还经常走进社区,以文化广场活动的形式展示自己,丰富多彩的活动也吸引了附近地区的居民,也得到了居民的一致好评,越来越多的居民加入了这支队伍。像黄浦江对岸的闵行,奉贤的南桥等地就有一些固定的票友,每周也来西渡活动点参加排练。队员们在吟唱中也感受着幸福和快乐。
银发沪剧沙龙为这些沪剧爱好者创造了一个平台,在这里,大家可以吟唱、可以欣赏,并相互切磋交流,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构建西渡和谐社区,并将传统的海派文化艺术继续发扬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