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桥镇北门夕阳红活动队成立于2003年3月,当时有几个六十岁以上退休人员聚在一起唱唱歌,谈谈家常“白相相”。随着时间的推移,队员们文化生活的需求,精神生活的需求,身心健康需求等等,逐步发展成一支多元化学习型团队。在队长吴佩兰的带领下,不断完善团队的管理,制定了各种规章制度。团队活动日成了队员心中最开心最盼望的一天,队员把团队作为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份子。因为在那里老人们愉乐了心情,学到了新的知识,获得了健康,仿佛又回到了年轻时代。
团队最大的特点就是学习多元化,学习形式多种多样。有计划的学,随机的学,上级领导发布学习指南的学。卫生保健,健身运动、歌舞娱乐样样都学,身体健康是老人们最关心的话题,于是大家找来了卫生保健知识,科学养生知识,饮食卫生知识,运动健身知识等一起认真学习。听讲座,搞实践,谈心得体会,还自编教材,编排文艺节目,供队员们学习、表演,从而收到良好的效果。团队人员极大多数是女性老人,而精神文明建设也离不开老年人。何为精神文明,一起展开了讨论,大家一致认为社会的大文明离不开家庭的小文明,怎样做到文明家庭与我们这批老太太密不可分。而搞好婆媳关系就是一门科学。于是我们展开了讨论,各自谈婆媳关系,当然有闹矛盾的,又亲如母女的,最后大家达成共识,寻到了正确处理婆媳关系的方法。特别是有队员传授了和媳妇几十年相处没红过脸拌过嘴的经验,这种正能量使大家受到了教育和启发,从而否定了婆媳关系是天敌的谬论。
老年人的学习是特殊的学习,要寓学于快乐之中。于是我们就经常采取快乐学习法:讲笑话,编顺口溜等,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学习,从而提高学习效果。例:我们用语言沙龙要求学员用家乡土话从头到脚勾勒出一个丑人的模样。学员们就你一言我一语,“光皮滑塌、脱头爆眼、坷额角头、朝天鼻头、嘴阔拉塌、爆乐拉齿、招风耳朵、鼓头缩颈、仰腰凸肚、拐脚拉手”等十多个词语把一个丑人的模样刻画得惟妙惟肖。课堂里一片笑声,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提高了兴趣,还强化了老年人的思维,他们说“一天三大笑,毛病都笑好,我们肯定不会得老年痴呆”。这真是笑声歌声常相伴,但愿快乐实在甜。
服务社会,走创作之路又是团队的一大特点。多年的团队学习不但提升了老年人的幸福指数,又使老年人能更多更好地服务社会,发挥自己的余热,使晚年生活更加多姿多彩。而社区活动又是队员们积极参加的好场所,队员们把平时在团队学习时学到的知识、技能编排的节目在居委组织的庆“三八”、庆“七一”、庆国庆、重阳节等,都有精彩的节目表演,受到了居民的欢迎,赢得了阵阵掌声。团队还配合各级政府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开展中心工作等需要,自己创作节目,参加社区、镇、县乃至市级文娱节目汇演、比赛等,收到良好的效果,并多次获奖。如:2011年为宣传科普知识、科学致富的方针政策,队员自己创作了表演唱“崇明遍开科普花,共产党送来了金元宝”发动全体队员利用废品制作道具,当队员们各自提着满满一篮时令蔬菜瓜果在舞台上又唱又跳精彩表演时,台下报以热烈的掌声,并获得了市、县二等奖和一等奖。2023年城桥镇提出了创建国家卫生城镇,团队又创作了小品“垃圾风波”到各社区宣传演出数十场,既宣传 了党的方针政策,又起到了教育警示作用,为创建工作尽了一份力。在宣传新农村建设时,又创作了表演唱“崇明面貌日日新”,用上海人嫁女到崇明为题材,其中一段台词:“我们一出上海城,一条蛟龙江面迎,生态崇明眼前逞。。。。。,万绿丛中高楼新,欢歌笑语农家情。。。。。如今崇明胜似仙境”。呈现了生态崇明在党的方针指引下,日新月异的变化。歌颂了党的方针政策,赞美了家乡的风光美景,激发了人们热爱家乡的情感。在文娱姐妹们比赛中分别获一等奖。学员们尝到了学习的甜头,一种胜利的喜悦油然而生。原来老人的余光还是那么亮丽!像这样的创作还有好多。
总之,通过学习,丰富了老年人的晚年生活,增进了身心健康,陶冶了情操,使生活更加多姿多彩,真正体会到了什么是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老有所想、越活越年轻!团队也获得了荣誉,崇明报、崇明电视台都有过报道,自编节目还上过上海百姓戏台。表演的节目分别获得市二等奖等,嘉定杯戏曲比赛优秀奖,同时数次获得县级一二三等奖,镇级一二三等奖数次,连续两年被评为县优秀团队,2011年被评为市级合格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