虹梅街道古美四居委书法沙龙成立于2010年12月,是一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学习团队。七年来,在虹梅街道各级部门,以及古四居委的关心和支持下,逐渐发展成一支“技道并进,诗书双修”,“服务社区,乐享晚年”的优秀团队。沙龙在虹梅街道、徐汇区都有相当知名度和影响力。
1、学习团队建设坚持正确导向。
古四书法沙龙是以老年人为主体的社区学习团队。创建之初,书法沙龙得到虹梅街道党工委、街道社区学校和古四居委会鼎力的支持和关心。秉持“服务社区,乐享晚年”、“技道并进,诗书双修”的宗旨,开展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活动。所谓“服务社区”,就是书法沙龙既受惠于社会的关心和支持,又以自己的服务回报社会,以书法为载体致力于社区的精神文明建设。
正是因为我们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所以2015年我们成功地申报了“上海市公共文化创新项目”——《古韵新声遍社区》。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为徐汇区“三个文明建设”、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等做了大量工作。最典型的事例是创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诗词和春联,并出版诗集,举办专题书法展。以多种方式来实施“核心价值观进诗词、进书法、进楼组、进科室”(这一活动是我们和居委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联合举办)。
2、团队以兴趣为中心,进行知识的交流分享,增进个人与团体的成长。
书法沙龙从老年人的特点出发,首先在技法训练时注重书法理论地学习。古人云:“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书通楷则,少不如老。”说得是老年学书法要发挥其理解力强的优势,以理论引路,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同时把陶冶性情与传承文化结合起来。提倡在临摹古代名帖的过程中纠正不良的书写习惯,同时把取得的进步通过书法创作体现出来,相互交流。其形式既有现场课堂交流,包括指导者的示范和学习者的作业点评,也有每隔半年或一年的书法展览(包括自办展览和组团参加社会的书法展览),还有微信群中的交流点评。我们建立有85人参加的“古四书法沙龙”微信群,每时每刻通过微信交流书法信息和学习心得。七年多来,沙龙成员的书法艺术水平和个人身心都得到了长足发展,沙龙现有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4人,上海市青年书法家协会会员1人,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会员11人,经常参加活动和对外交流比赛等重大活动的20人。沙龙的社会影响力日益扩大。
2014年沙龙被冠名为“上海市老年书画会徐汇区分会诗书创作培训基地”,2015年沙龙被吸纳为“弘美艺术团古四书法社”,沙龙与本区的政协之友书画社及徐泾镇、凌云街道、长桥街道建立了对口交流的关系,同时以联合办展和组团参展的形式与闵行区七宝镇、虹口区工人文体中心合作,“借我一方舞台,展示团队风采”。
3、 团队成立4年以上;固定成员增长率达20%左右。
古四书法沙龙成立于2010年12月,其成员由最初居住于本小区的8位老年人,发展到经常参加活动的20多人和参与《古四书法沙龙微信群》网上交流的85人。
4、 团队负责人组织管理与凝聚力强,团队骨干专业水平高,团队成员学习力强。
主持人何侠斋,上海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兼任上海市老年书画会徐汇区分会副会长、诗书创作培训基地主持、弘美艺术团新园诗社主持、何侠斋社区文化创意工作室主持。他不仅擅长书法创作和书法教学,而且对书法理论有相当造诣,曾多次参加全国和省市一级书法创作和书法理论交流,并在澳大利亚举办了个人书法展。同时他在团队管理和发展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形成了“在坚持常规活动的同时,通过非常规性的活动来激发内在的主动性、创新性,可持续发展的机制”,每过一段时间办一次“有意义的事、自己想做的事、过去从未做过的事、经过努力能做到的事”。这一经验,他在2015年上海市社区学习团队骨干培训大组交流会上作了介绍,得到与会者的高度评价。
秘书长胡国光,徐汇区书法家协会会员,同时兼任虹口翰墨书画社理事,上海市老年书画会徐汇诗书创作培训基地秘书长、弘美艺术团新园诗社秘书长、何侠斋社区文化创意工作室秘书长。他工作细致,认真负责,在内部管理和为广大书友服务中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沙龙成员通过(1)自我学习,坚持每日临池;(2)相互学习,课堂交流和网上交流;(3)外出学习,听讲座、观摩书法展和参加书法比赛,书法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几年来团队的构成也发生很大的变化,最初的成员大部分是初学者,现在的成员以有一定书法创作能力的为主体,相当一部分已经成为市、区书法家协会的会员。
5、 有团队活动预算和结算;活动经费较充足,形成多渠道筹措机制性保障。
书法沙龙坚持无偿为社会服务,不走市场。活动经费主要依靠虹梅街道财政,列入街道财政预算。通过与共建单位联合办展、书法培训等渠道获得部分装裱及笔墨纸张费用。
6、能建立并完善团队章程和学习制度,执行到位;团队成长资料丰富。
在团队建设过程中我们建立了常规性的学习制度,开始是每周一上午书法沙龙活动一次,“相约星期一,书法沙龙见”。后来发展到每周二次,周一上午诗词学习,周三上午书法学习,如果有特殊情况更改学习时间,一定会通过电话或微信事先告诉大家。团队成员如有事不来,必定事先请假,这已经成为制度。
与此同时还创建了“常规性活动与非常规性活动相结合,不断提高团队的凝聚力与社会影响力”的发展机制,即每隔一段时间必定要举行一次大型的活动,我们称为做“一件有意义的事,我们自己要做的事,过去从未做过的事,经过努力能做到的事。”这也是一种团队的章程和工作管理制度。我们的制度既提高了团队的品位,也实现了团队成员的自身价值。
团队建立了持续的成长资料库,主要有:活动记录文字与照片档案、媒体报道的档案、出版物档案、新园雅集(古四书苑网络版)微信公众号。
7、团队学习的内容、载体、方法、形式等方面均能体现与时俱进。
学习的内容由楷书、隶书、篆书等静态书法发展到行书、草书等动态书法;由用笔、结字掌握发展到章法、墨色运用。
学习的载体由碑帖及印刷品发展到电脑、手机和网络。
学习的方法是从临摹发展到创作。
学习的形式由自我学习(临帖与创作)、相互学习(课堂交流和点评)发展到广泛的社会学习(外出观展与参加比赛)。
8、能利用各方资源,编写系列学习材料。
团队成员根据自己学习需要购置的正式出版物,要求是精印的经典碑帖。
沙龙自编的学习资料主要是历次出版的诗书文集,主要有《惬意虹梅》书画集,《纪念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七十周年》书画集,《新园吟》诗集,《新园吟》第二集。
9、充分调动团队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学习与展示活动方式多样,形式、载体不断有创新。
每隔半年或一年必搞一次大型的书法交流和展示活动。主要有:
——成立一周年举办《枫叶如丹书法展》;
——成立二周年出版《惬意虹梅》书画集;
——成立三周年沙龙派生出“新园诗社”并首次走出虹梅在徐汇区文化馆举办《虹梅民生暨何侠斋、刘贵生书法展》;
——成立四周年出版《新园吟》诗集;
——成立五周年举办《何侠斋书法集》、《刘贵生篆书楹联集》和《高求志诗集》的联合发布会;成立五周年,创作了“徐汇三个文明诗歌”并印成诗单在虹梅街道各居民区广为散发;
——成立六周年与古四居委、虹梅社区卫生中心共同开展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诗词、进书法、进楼组和科室的活动,并在七宝镇社区学校举办了主题书法展;
——成立七周年,沙龙将走出国门,在加拿大温哥华举办“中国风书画展”。
10、团队个性特色鲜明,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经验,受到各级表彰和好评。
古四书法沙龙的特色可以概括为:
有正确的价值导向,有充沛的内在动力,有强烈的创新意识,有持续的发展机制。这四个“有”充分地体现在“常规性活动与非常规性活动相结合的发展机制”,即我们所说的四个“一件事”,这一经验在七宝镇社区学校演绎为上海市社区教育重点实验项目《村居委学习型沙龙主动发展的机制》,在9个基层学习团队进行推广性实验,获得上海市社区教育优秀成果奖。
团队或团队成员参展、参演、参赛获区级或市级表彰;团队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在同类型团队或在全区、全市范围内具有良好声誉。何侠斋,主要有书法作品入选2014年上海市民艺术大赛(书法),书法论文入选上海书法家协会2014年书学论文选,并参加讨论会。邹家樑,主要有书法作品连续三年入展闵行区书法展,2017年获得优秀奖。顾海涌,多次在各类书法展,包括中日交流展展出,2017年获得闵行区优秀奖。
团队建设成果、工作经验等由区级或市级以上媒体(电视台、报刊、杂志等)报道。《今日虹梅报》和《徐汇报》多次报道了书法沙龙及其主持人何侠斋的先进事迹;2012年4月20日《今日虹梅》的《情系虹梅,晚霞如丹——记市书法家协会会员、古四居委退休教师何侠斋》;2016年4月30日《今日虹梅》的《弘美艺术团书画社作品走出国门,何侠斋书法展在比利斯班举办》和《纸上芭蕾——观何侠斋书法展有感》(该文也发表于《徐汇报》);发表于市级报刊的有;2011年11月11日《新民晚报》的《近墨者醉》;2013年10月11日《新闻晨报》的《相约星期一,书法沙龙见》;2015年第二期《上海老年书画》的《老树着花满庭芳》等三篇.
古四书法沙龙媒体报道汇总:
2013年10月《新闻晨报》《相约星期一 书法沙龙见》
2011年12月19日《徐汇报》《醉于墨池》
2012年4月30日《今日虹梅》第8版《情系虹梅 晚霞如丹》
2013年2月25日《今日虹梅》第7版《墨舞图彩 吐露人生底蕴》
2015年12月25日《今日虹梅》2015年12月25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组诗》
2016年1月31日《今日虹梅》2016年1月31日《虹梅社区赋》
2016年1月31日《新民晚报》《撰联填词烘托社区迎新氛围》
2015年6月《上海老年书画》第二期第三页刊登——《老树着花满庭芳》
2015年6月《上海老年书画》第二期第23页刊登——《新园诗社与新园吟》
2014年6月《新园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