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在线平台
团队展示 > 团队列表
负责人: 陈玉萍    创建年份:2024年    来自:浦东新区    成员:9个 
翠竹苑小区坐落在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中心位置,小区共有1270多户3000多位居民,其中60周岁以上老人占比接近50%以上,属于老龄化小区,且以征地回搬居民为主,结合前期社区调研所得社区中老人在健康自我管理意识提高、现代化通讯工具使用、图书阅读和丰富社区生活等方面存在较大的需求,对此,结合老人需求,在翠竹苑居民区党总支的指导下,立足小区实际情况,组建阅读老年阅读志愿团队,拟通过系列活动、日常指导等方式,让老有所学在小区蔚然成风,同时依托小区公共空间,设立日常学习点位,提供视听、助读设施设备,招募志愿者,让老年人能方便地阅读。通过专题活动结合社区日常和指导,整体助力社区老年人跨越数字鸿沟,丰富老年人的社区生活。
负责人: 肖亚芳    创建年份:2018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0个 
晨光漫过广场的银杏树梢,二十位银发舞者手持嫣红绸扇踏乐而起。这支平均年龄68岁的育才村文艺队成立七载,以广场舞为纸、太极剑为墨,在城市的晨昏线间书写着银龄生活的活力诗篇。团队在专业舞蹈教练指导下,创新融合流行舞步与太极元素,编排《扇舞春风》《剑影霞光》等跨界节目。每日早晚锻炼中,红绸翻飞演绎《最炫民族风》,太极剑与广场舞音乐巧妙衔接,独创的"舞武交替训练法"使心肺功能与肢体协调性同步提升。这群"夕阳舞台精灵"用跃动的足尖描绘晚晴画卷,让韵律与武术在翩跹中碰撞出银龄生活的璀璨花火。团队独创的"三分钟交替训练法"更显匠心——当智能手环监测到心率达120次/分,便切换至太极"云手"调节呼吸;待血氧饱和值回升,又转入广场舞"十字步"提升代谢。65岁的糖尿病人张美玲笑称:"这比吃药管用,血糖仪数字跟着绸扇转圈往下降。"这支"夕阳舞台精灵"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健身范畴。去年重阳节汇演中,老人们佩戴肌电感应手环表演《太极韵律操》,大屏幕实时显现的经脉流光图,让传统养生智慧与现代科技展开跨时空对话。他们是在创造新的生命律动。这群银发舞者以足尖为笔、汗水为墨,在城市的巨幅画卷上挥洒晚晴芳华——当太极的沉静遇上广场舞的热烈,岁月便在他们翩跹的身影里绽出永不褪色的璀璨花火。
负责人: 陆春芳    创建年份:2006年    来自:浦东新区    成员:24个 
莲湘是特色项目、民族瑰宝,已被录入非物质文化传承项目。,它会发出清脆的响声,处处充盈着飞舞之美,又呈现出轻松活泼的风格。瓦韵莲湘队自2006年成立至今,每年积极参加不少活动,如天天演、社区中心纳凉晚会、瓦屑各居村演出等等。通过活动,不仅使居民强身健体,还能发展思维和情感,促进身心愉快的发展。
负责人: 贵广妹    创建年份:2023年    来自:浦东新区    成员:15个 
安居苑时装队自成立以来,始终秉持“展示夕阳风采,传递时尚魅力”的宗旨,成为社区文化活动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支由15名平均年龄65岁的队员组成的团队,每周二、四定期开展形体训练、台步技巧、服饰搭配等学习活动,并聘请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不断提升队员们的时尚表现力和艺术修养。
负责人: 陈品丽    创建年份:2016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19个 
竖新育韵艺术团前身是竖新镇育才村夕阳红文艺队,于2016年成立,全队人员共19人。这群"跨界银龄艺术家"以身体为画笔,在动静交叠中绘就"艺养相融"的生命图景,让艺术滋养与康养智慧在翩跹起舞间生生不息。团队有固定的排练场所,有配套齐全的演出器材、演出灯光、音响以及各种演出服饰等。艺术团积极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各种文艺节目。近年来,演出达50场以上,足迹遍布竖新镇各村(居),逢年过节参与竖新镇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文艺汇演。内容丰富多彩,得到乡镇领导和村居民的广泛好评。艺术团的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涵盖了民族舞、广场舞等多种舞蹈类型,以及独唱、合唱、戏曲等声乐表演。无论是欢快激昂的旋律,还是优美动人的舞姿,都能在演出中得以展现。自成立以来,艺术团积极参与乡镇组织的各类文化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中秋晚会、国庆庆典等,还多次代表乡镇参加区级文艺比赛,向外界展示竖新欣欣向荣、民风淳朴的形象。此外,艺术团还经常走进养老院等公益机构,为弱势群体送去温暖和关怀,让快乐的旋律在他们的心中回响,为他们的生活添上一抹亮丽的色彩。下一步,竖新育韵艺术团将继续努力,不断提升自身的艺术水平,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为丰富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促进乡镇和谐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负责人: 姚菊香    创建年份:2019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0个 
晨光穿透薄雾,村晒谷场上,二十位银发舞者手持彩绸莲湘翩然起势。这支平均年龄63岁的"综合舞蹈队"成立六载,以打莲湘为魂,融太极扇、秧歌舞等八种民间艺术于一体,在竹棒与红扇的交响中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图景。每周三次的练习堪称民间艺术实验室:老人们将农具化为道具。64岁的李凤英为攻克"背后交叉击棒",用晾衣杆苦练三月,终于让竹棒在脊背划出完美弧线。太极功夫扇的加入更显巧思,当《扇影山河》乐曲响起,玄青绸扇与绛红莲湘交织翻飞,武术的劈刺与舞蹈的旋转浑然天成,形成独具特色的"刚柔十二式"。六年来,这支队伍如同跃动的文化火种,不仅带动全村老人组建起腰鼓队、秧歌队,更让莲湘艺术焕发新生。她们将LED灯带缠上竹棒,创编出光影流转的《星河莲湘》;把短视频平台的流行音乐改编成莲湘鼓点,去年重阳节,当老人们带着改良的便携式莲湘棒登上镇文化中心舞台,传统铜片与亚克力材质碰撞出的清越声响,让"00后"观众惊叹:"爷爷奶奶把非遗玩出了赛博风!"如今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系满记录队员心得的红绸带。这群银发舞者以大地为舞台,用莲湘棒作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着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当非遗技艺与银发激情共舞,传统文化便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绽放出灼灼芳华。
负责人: 李冬云    创建年份:2020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5个 
这支乡村养生军的诞生于五年前。太极爱好者宋章顺首场教学在自家晒谷场进行,每周三、五、日的集体晨练中,老人们在银杏树下研习融入农事元素的改良招式:挑担姿势演化成"左右拦雀尾",插秧动势转为"玉女穿梭"。更妙的是将白鹤亮翅改编为"五分钟健骨操",田间劳作的乡邻常放下锄头即兴加入。这支25人的乡土队伍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强身健体范畴。他们带出的12位"太极乡贤"活跃在邻村教学点, 更令人动容的是,团队将留守儿童的武术课纳入日常,十岁的妞妞已能伴着《渔舟唱晚》打完简化太极。 这些在阡陌间修行生命的银龄武者,不仅用拳脚丈量着时光,更以武为媒,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海岛乡村养老绘就了动静相生的东方画卷。在崇明竖西村的晨光里,三十位银龄村民每日沿河畔银杏道整齐列阵,以行云流水的太极招式开启田园新日。这支平均年龄66岁的乡村团队扎根五年,以"拳养身心、武润乡风"为理念,将太极拳习练与生态岛康养文化有机融合。团队由宋老伯领衔,每周三次集体晨练中,老人们研习推手、云手等技法,定期举办庭院太极交流会,更将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招式改编为农忙间隙的"五分钟健身操"。三年来,团队不仅带动全村80%老年人加入锻炼行列,这群"乡土太极传人"以拳为笔,在阡陌间书写着动静相宜的养老智慧,让传统武术与海岛风情交织成流动的太极画卷。
负责人: 宋章顺    创建年份:2017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100个 
这支扎根乡野的银龄太极军团,用八年光阴织就了一张覆盖23个村居的全民健身网,让传统养生智慧在阡陌间生根发芽。这支特殊队伍的缘起,要追溯至几年前的一次调研。太极爱好者宋章顺发现各村老人健身活动零散,遂萌生"太极网格化"构想。首支8人小队在春风村成立时,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队员们在晒谷场划石灰线作站位标记。如今总团人数一百多名,不仅拥有标准化教学体系,更培育出12位村级教练,最年长的沈老伯虽已79岁,仍能精准示范太极剑"金鸡独立"接"白蛇吐信"。团队独创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巧妙融合。每月首个周六,各村分队齐聚镇文体中心比拼技艺,去年重阳节的"太极柔力球团体赛"吸引逾三百村民观战。更富创意的是将农事动作融入套路编排:插秧手势演化成"野马分鬃",收割动势转为"玉女穿梭",《稻田太极》集体展演时,草帽与水袖齐飞。这支银色队伍早已超越健身范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特殊载体。他们创编的《二十四节气养生太极》 团队培养的8位"银发教练"定期为留守儿童开设太极启蒙课,让文化传承跨越代际。当夕阳为健身广场的太极地标雕塑镀上金边,结束训练的队员们三三两两走在田埂上,白色练功服与绿色稻浪相映成趣。远处传来悠扬的太极音乐,不知是哪位老伯又在用蓝牙音箱循环播放《云水禅心》。这些在乡野间舞动生命的银龄武者,正以大地为席、苍穹为幕,书写着新时代农村养老的生动答卷。
负责人: 1111    创建年份:2025年    来自:普陀区    成员:30个 
女性占七成以上,男性占三成。他们有些在退休前就爱好摄影,喜欢拍照,有些从零基础起步,系统学习手机摄影、剪辑思维、剪映剪辑等课程。拿起手机,拍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生活、热爱生活,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第二人生”;运用剪映学到的知识,诠释和记录生活中的美食美景美事;在课堂上他们相互帮助、分享作品,打破年龄刻板印象,镜头内外,他们皆是永不褪色的银铃摩登。
负责人: 屠玉琴    创建年份:2018年    来自:闵行区    成员:25个 
在闵行区马桥敬老院的温馨角落里,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天地——手工组。这里不仅是老人们发挥才艺、展现巧思的舞台,更是他们交流情感、收获快乐的精神家园,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让老人们在敬老院里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老人年轻时便有着心灵手巧的一面,或是擅长女红,或是精通木工,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这些技艺渐渐被搁置。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成立手工组,为老人们搭建一个重拾兴趣、发挥余热的平台。 经过精心筹备,在院方大力支持和老人们满怀期待中,每周一次的手工班在2018年正式开课,坚持至今已有10多年。每周活动前工作人员精心布置了活动场地,购置了丰富多样的手工材料,从五彩斑斓的丝线、柔软细腻的布料,到形态各异的木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应俱全。同时,还邀请了手工制作志愿者,定期为老人们授课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充满创意与温情的手工之旅就此开启。
49/2701页,共27003条数据«<...47484950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