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在线平台
团队展示 > 团队列表
负责人: 姚菊香    创建年份:2019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0个 
晨光穿透薄雾,村晒谷场上,二十位银发舞者手持彩绸莲湘翩然起势。这支平均年龄63岁的"综合舞蹈队"成立六载,以打莲湘为魂,融太极扇、秧歌舞等八种民间艺术于一体,在竹棒与红扇的交响中绘就乡村文化振兴的新图景。每周三次的练习堪称民间艺术实验室:老人们将农具化为道具。64岁的李凤英为攻克"背后交叉击棒",用晾衣杆苦练三月,终于让竹棒在脊背划出完美弧线。太极功夫扇的加入更显巧思,当《扇影山河》乐曲响起,玄青绸扇与绛红莲湘交织翻飞,武术的劈刺与舞蹈的旋转浑然天成,形成独具特色的"刚柔十二式"。六年来,这支队伍如同跃动的文化火种,不仅带动全村老人组建起腰鼓队、秧歌队,更让莲湘艺术焕发新生。她们将LED灯带缠上竹棒,创编出光影流转的《星河莲湘》;把短视频平台的流行音乐改编成莲湘鼓点,去年重阳节,当老人们带着改良的便携式莲湘棒登上镇文化中心舞台,传统铜片与亚克力材质碰撞出的清越声响,让"00后"观众惊叹:"爷爷奶奶把非遗玩出了赛博风!"如今晒谷场边的老槐树上,系满记录队员心得的红绸带。这群银发舞者以大地为舞台,用莲湘棒作画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挥洒着属于他们的浓墨重彩——当非遗技艺与银发激情共舞,传统文化便在新时代的晨光中绽放出灼灼芳华。
负责人: 李冬云    创建年份:2020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5个 
这支乡村养生军的诞生于五年前。太极爱好者宋章顺首场教学在自家晒谷场进行,每周三、五、日的集体晨练中,老人们在银杏树下研习融入农事元素的改良招式:挑担姿势演化成"左右拦雀尾",插秧动势转为"玉女穿梭"。更妙的是将白鹤亮翅改编为"五分钟健骨操",田间劳作的乡邻常放下锄头即兴加入。这支25人的乡土队伍的影响力早已超越强身健体范畴。他们带出的12位"太极乡贤"活跃在邻村教学点, 更令人动容的是,团队将留守儿童的武术课纳入日常,十岁的妞妞已能伴着《渔舟唱晚》打完简化太极。 这些在阡陌间修行生命的银龄武者,不仅用拳脚丈量着时光,更以武为媒,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为海岛乡村养老绘就了动静相生的东方画卷。在崇明竖西村的晨光里,三十位银龄村民每日沿河畔银杏道整齐列阵,以行云流水的太极招式开启田园新日。这支平均年龄66岁的乡村团队扎根五年,以"拳养身心、武润乡风"为理念,将太极拳习练与生态岛康养文化有机融合。团队由宋老伯领衔,每周三次集体晨练中,老人们研习推手、云手等技法,定期举办庭院太极交流会,更将白鹤亮翅、金鸡独立等招式改编为农忙间隙的"五分钟健身操"。三年来,团队不仅带动全村80%老年人加入锻炼行列,这群"乡土太极传人"以拳为笔,在阡陌间书写着动静相宜的养老智慧,让传统武术与海岛风情交织成流动的太极画卷。
负责人: 宋章顺    创建年份:2017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100个 
这支扎根乡野的银龄太极军团,用八年光阴织就了一张覆盖23个村居的全民健身网,让传统养生智慧在阡陌间生根发芽。这支特殊队伍的缘起,要追溯至几年前的一次调研。太极爱好者宋章顺发现各村老人健身活动零散,遂萌生"太极网格化"构想。首支8人小队在春风村成立时,连像样的训练场都没有,队员们在晒谷场划石灰线作站位标记。如今总团人数一百多名,不仅拥有标准化教学体系,更培育出12位村级教练,最年长的沈老伯虽已79岁,仍能精准示范太极剑"金鸡独立"接"白蛇吐信"。团队独创的"三级联动机制"将文化传承与乡村治理巧妙融合。每月首个周六,各村分队齐聚镇文体中心比拼技艺,去年重阳节的"太极柔力球团体赛"吸引逾三百村民观战。更富创意的是将农事动作融入套路编排:插秧手势演化成"野马分鬃",收割动势转为"玉女穿梭",《稻田太极》集体展演时,草帽与水袖齐飞。这支银色队伍早已超越健身范畴,成为激活乡村文化活力的特殊载体。他们创编的《二十四节气养生太极》 团队培养的8位"银发教练"定期为留守儿童开设太极启蒙课,让文化传承跨越代际。当夕阳为健身广场的太极地标雕塑镀上金边,结束训练的队员们三三两两走在田埂上,白色练功服与绿色稻浪相映成趣。远处传来悠扬的太极音乐,不知是哪位老伯又在用蓝牙音箱循环播放《云水禅心》。这些在乡野间舞动生命的银龄武者,正以大地为席、苍穹为幕,书写着新时代农村养老的生动答卷。
负责人: 倪志强    创建年份:2025年    来自:普陀区    成员:30个 
女性占七成以上,男性占三成。他们有些在退休前就爱好摄影,喜欢拍照,有些从零基础起步,系统学习手机摄影、剪辑思维、剪映剪辑等课程。拿起手机,拍摄生活中的点点滴滴,记录生活、热爱生活,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第二人生”;运用剪映学到的知识,诠释和记录生活中的美食美景美事;在课堂上他们相互帮助、分享作品,打破年龄刻板印象,镜头内外,他们皆是永不褪色的银铃摩登。
负责人: 屠玉琴    创建年份:2018年    来自:闵行区    成员:25个 
在闵行区马桥敬老院的温馨角落里,有一个充满活力与创意的天地——手工组。这里不仅是老人们发挥才艺、展现巧思的舞台,更是他们交流情感、收获快乐的精神家园,为老人们的晚年生活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随着社会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如何让老人们在敬老院里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时光,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问题。许多老人年轻时便有着心灵手巧的一面,或是擅长女红,或是精通木工,只是随着年龄增长和生活的变迁,这些技艺渐渐被搁置。于是,一个大胆的想法应运而生——成立手工组,为老人们搭建一个重拾兴趣、发挥余热的平台。 经过精心筹备,在院方大力支持和老人们满怀期待中,每周一次的手工班在2018年正式开课,坚持至今已有10多年。每周活动前工作人员精心布置了活动场地,购置了丰富多样的手工材料,从五彩斑斓的丝线、柔软细腻的布料,到形态各异的木块、晶莹剔透的珠子,一应俱全。同时,还邀请了手工制作志愿者,定期为老人们授课指导。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场充满创意与温情的手工之旅就此开启。
负责人: 赵平    创建年份:2025年    来自:普陀区    成员:21个 
本团队以普陀区老年大学为依托,以不断提高长笛演奏技巧,提升艺术修养,培养协作精神为目标,本着“ 丰富老年生活,共享长笛之美”的宗旨,让老年长笛爱好者在合奏与表演中享受团队协作的快乐,展现终身学习的精神。 团队现有成员年龄分布从54岁到73岁,指导老师为长笛演奏艺术家刘娜老师,刘老师精通长笛演奏技巧,具有丰富的长笛教学经验。团队将采取课上学习和课下排练相结合的形式,不断提高演奏和协作水平。并针对老年人的特点,根据实际情况组织和参加丰富多彩的社会活动。在活动中让每一名成员都能在音乐中找到归属感与成就感,用长笛演奏诠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内涵 。
负责人: 周艳芳    创建年份:2025年    来自:普陀区    成员:15个 
我们是一群洋溢青春活力的“超龄少年少女”,有多彩的人生经历和充沛的情绪情感,因为爱好而聚集在一起,在互相学习和相互碰撞的过程中编创出精彩的舞台表演作品。用热情点燃生命,用行动丰富生活。
负责人: 曹玮    创建年份:2024年    来自:崇明区    成员:22个 
长兴成校婉韵旗袍队成立于2024年9月,此队伍的成立旨在丰富中老年人的审美高度,传承东方传统文化,提升自信的同时,培育一支擅长舞蹈及旗袍表演的队伍。旗袍被誉为中华服饰的代表,体现了东方女性的魅力,表现了女性贤淑,典雅旗袍,温柔的性情与气质。一个人穿旗袍叫一枝独秀,一群人穿旗袍是一道风景。
负责人: 王汉忠    创建年份:2017年    来自:浦东新区    成员:24个 
欣逸居委笛吹管队成立于2017年初,由社区24名热爱音乐的老年居民自发组成。本着“老有所乐、以笛会友”的初心,通过简单易学的笛吹管演奏丰富晚年生活,增进邻里交流。活动场地设在社区活动室,参与者自带基础乐器和音响设备,每周开展1次集体练习。小组成立后,带动更多老人参与社区活动,成员互帮互助,形成和谐氛围。
负责人: 俞萍华    创建年份:2014年    来自:浦东新区    成员:27个 
中虹佳园退休党员第三支部学习小组,自2014年6月15日成立以来,始终秉持着为老党员提供持续学习平台,强化党性修养的宗旨,在社区党建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小组学习成效显著,党员们不仅自身政治素养得到提升,还积极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在社区垃圾分类、文明创建等工作中,主动担当志愿者,宣传政策,以身作则,带动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建设,赢得了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56/2707页,共27067条数据«<...5455565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