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年学习团队在线平台
团队展示 > 团队列表
负责人: 邓月桂    创建年份:2021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22个 
华庭舞蹈队由华庭小区热爱广场舞的老人组成,队伍独创 “邻里互助 + 集体纠错” 制度:按居住楼栋分成 5 个互助组,组长负责共享排练视频、提醒活动时间,住对门的队员还会互相叫早;每次排练后留 10 分钟 “找茬时间”,谁的动作错了,全组陪练 3 遍,直到所有人都掌握。 刚组队时,队员们跳广场舞都 “各跳各的”:有人快半拍,有人慢半拍,队形歪歪扭扭像条长蛇,70 岁的王阿姨急得直摆手:“咱这哪是跳舞,是群魔乱舞!” 在 “口诀记忆” 制度下,队长把每支舞编上口诀,《最炫民族风》是 “左三步、右三步、转身比个耶”,《小苹果》就喊 “拍手 - 扭腰 - 跺脚”,互助组组长会把口诀写在卡片上,分发给记性不好的队员。为了练整齐,他们把小区凉亭当排练场,晴天在太阳下练,雨天就搬个塑料布铺地上,踩着水洼跳。谁没来,组长就录视频发群里,还配上口诀讲解;谁跳错了,“找茬时间” 一到,全组就陪着重练,72 岁的刘叔总忘转身,大家就陪他练了 20 遍,直到他能条件反射地转身。如今,她们能跳 12 支舞蹈,从广场舞到交谊舞都能来,社区纳凉晚会跳《站在草原望北京》时,路过的年轻人举着手机拍,说 “爷爷奶奶比我们还有活力”!王阿姨说:“以前跳错了没人管,现在有互助组盯着、有集体陪着,想不进步都难!” 未来,她们将邀请专业老师编排 “家庭共舞”,让老人带着孙子孙女一起跳,把快乐传给下一代。
负责人: 卞秀英    创建年份:2022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30个 
街道扁鼓队成立于 2022年,由社区里一群爱热闹的老人组成,队伍靠 “鼓谱档案 + 轮值管理” 制度运转:每首曲目从初稿到定稿,都记录修改意见、练习时长和每个人的擅长段落,比如 “老郑擅长重音鼓点”“李姐适合轻快节奏”;轮值制度则细分 “鼓具管理员”“场地安全员”“节奏监督员”,每人每月轮值 3 天,负责鼓槌保养、检查防滑垫、喊拍纠正节奏。 刚敲鼓时,10 个人能敲出 8 种节奏,像在打群架,队长老郑总爱说:“那时敲《欢乐中国年》,能把喜庆敲成吵架。” 在 “节奏统一训练制” 下,大家从 “单音” 练起:先练 “咚”“锵” 两个音,每人拿根筷子敲桌子,练到 “咚是咚、锵是锵”,节奏监督员用节拍器卡着,错一次就罚多敲 50 遍;再练配合,老郑画了张节奏谱,谁敲重音、谁敲轻音,标得清清楚楚,鼓谱档案里还贴着每个人的练习视频,方便对比纠错。有次排练《鼓韵迎春》,68 岁的张姐总跟不上重音,轮值的节奏监督员就单独带她练,用粉笔在鼓面上画圈,喊着 “敲红圈!敲红圈!”,练到嗓子都哑了。如今,他们敲的《鼓韵迎春》能震得人心里发颤:重音时鼓槌齐落,像惊雷滚过;轻音时敲鼓边,脆得像串铃。去年新年庙会,他们一敲起来,围观的人里三层外三层,有个小孩踮着脚喊 “爷爷奶奶好厉害”!张姐摸着鼓谱档案里自己的 “纠错记录” 笑:“以前觉得敲鼓凭感觉,现在才知道,这规矩里藏着真功夫!” 未来,他们计划编排 “社区故事鼓乐”,把街坊邻里的新鲜事敲进鼓点里。
负责人: 文秋    创建年份:2021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18个 
梨花舞蹈队成立于 2021 年,因队员们都爱《梨花颂》得名,队伍实行 “积分管理 + 健康跟踪” 制度:出勤、进步、带新人等行为可兑换积分,季度积分前 10 名获 “舞蹈之星” 称号,奖励定制水袖;同时建立健康台账,记录每位队员的血压、关节状况,比如 “张阿姨膝盖不好,高抬腿改半蹲”“李叔有腰伤,下腰动作免做”。 刚学《梨花颂》时,队员们的胳膊腿像 “生锈的合页”:压腿压到龇牙咧嘴,转圈圈晕得扶墙,65 岁的王阿姨练完直接蹲在地上说 “再也不学了”。队长急得天天给大家带小零食,边吃边劝:“咱不跟年轻人比,慢慢来。” 在 “分段打卡” 制度下,老师把舞蹈分成 “花开 - 花落 - 结果” 三段,每段练熟才能在群内打卡,王阿姨的积分一度垫底,她的健康台账上亮起 “警示灯”,队友们轮流上门陪她练,把高难度动作改成适合她的版本,比如把 “旋转 360 度” 换成 “原地小碎步”。三伏天排练厅没空调,大家扇着扇子练水袖,有人中暑了喝瓶绿豆汤继续;冬天排练厅冷,就裹着羽绒服先做半小时热身。三个月后,她们在街道舞蹈比赛上跳《梨花颂》,水袖翻飞时像真的落了场梨花雨,一举拿了金奖。王阿姨现在是领舞,她翻着自己的积分记录本笑:“从‘负分’到‘满分’,这每一分都浸着汗呢!” 未来,她们将编排融合太极元素的新舞,让动作更适合老年人,把健康和美感一起跳出来。
负责人: 周学东    创建年份:2019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40个 
文化中心沪剧队成立于 2019 年,五年间从 15 人的爱好者小组发展为 40 人的专业队伍,核心秘诀在于 “传帮带 + 曲库建设” 制度:每位老队员带 2 名新队员,签订 “师徒协议”,每周共同完成 “唱词默写 + 唱腔录音” 作业,每月开展 “师徒同台” 小演出;曲库则按 “经典选段 - 现代改编 - 原创作品” 分类,记录每段唱腔的咬字要点、换气位置,甚至标注 “陈阿姨此处易跑调” 等个性化提示。 刚组建时,队员们大多是沪剧爱好者,却没正经学过,唱《罗汉钱》时调子跑得到处都是,70 岁的陈阿姨急得直拍大腿:“这‘侬’字怎么唱都不像上海话!” 在 “逐字过关” 制度下,老师先逐字纠正咬字,“侬” 要带点糯音,“呀” 得轻扬,还特意请来沪剧票友示范;再把唱腔拆成 “吸气 - 拖腔 - 换气” 三段,用录音笔录下来,队员们回家反复听,洗澡时都在哼。为了记唱词,新队员小周跟着师傅李姐,把《雷雨》选段抄在卡片上,买菜时揣在兜里,排队时就掏出来背,师傅则每天检查她的默写本,错一个字就罚抄 10 遍。如今,她们能完整唱完《雷雨》《芦荡火种》等 6 个经典选段,上个月社区专场演出,台下坐满了老戏迷,有人跟着哼,有人抹眼泪。陈阿姨摸着曲库里自己的 “跑调标记” 感慨:“以前唱错了没人管,现在有师傅盯着、有曲库照着,想跑调都难!” 未来,她们将启动 “沪剧进校园” 计划,让年轻一代也能听懂这软糯的乡音。
负责人: 杨群    创建年份:2016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22个 
文化中心走秀队成立于 2016 年,经过多年发展,形成了极具特色的 “四定 + 三阶考核” 制度:定时间(每周二、五晚 7 点至 9 点排练)、定内容(月初排新队形、月中抠细节、月末练合乐)、定人员(每组设 1 名纪律员,负责考勤和失误记录)、定目标(每季度出 1 个新作品);三阶考核则分为 “单步过关 - 分段合练 - 完整演出”,每阶段需全员通过才能进入下一环节。 刚组建时,队员们连 “猫步” 和 “常步” 都分不清,58 岁的刘阿姨第一次排练队形,12 个人走成了 “九曲回廊”,有人顺拐,有人踩掉了同伴的鞋,大伙红着脸蹲在地上笑。在 “分段考核” 制度下,老师把《江南忆》拆解成 “入场 - 走位 - 转身 - 退场” 5 个段落,每段练到纪律员记录的失误率低于 5% 才能过关。纪律员会用表格详细记录每个人的问题,比如 “刘阿姨转身角度偏 30 度”“张姐步幅比标准多 5 厘米”,下次排练时重点纠正。为了练合乐,她们把《茉莉花》的旋律切成 10 秒一段,反复听节拍,有人甚至把节奏刻在手腕上,走路时都在默默数 “1-2-3-4”。如今,她们能踩着《夜上海》的旋律走出 “之字形”,伴着《茉莉花》排成圆形方阵,上个月在区老年艺术节上,《江南忆》被评委夸 “既有东方美,又有精气神”。刘阿姨翻着纪律员记录的厚厚三本失误表笑道:“你看这上面的红叉越来越少,就知道我们是怎么把‘乱队形’走成‘齐步走’的。”
负责人: 章鹤英    创建年份:2013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30个 
飞雪时装队成立于 2013 年,由一群热爱生活、追求美的社区老年女性组成。短短一年多,不仅成员增至30人,更形成了 “双轨管理 + 风格细分” 的制度体系:活动组负责制定每周三下午 2 小时的排练计划,细分 “站姿训练 - 台步打磨 - 队形编排” 三个环节;后勤组统筹服装道具,建立 “旗袍、风衣、运动装” 三类衣橱,实行 “借用登记 - 损坏赔偿 - 清洗轮换” 制度,每月 25 日盘点衣物状态。 刚组建时,队员们穿高跟鞋站不稳,68 岁的赵阿姨第一次踩 5 厘米高跟鞋,走两步就崴了脚,疼得直咧嘴。在 “分组 PK” 制度激励下,老队员李姐带着新队员编了 “三步诀”,把小区花坛当 T 台实战演练,每组每周要完成 “靠墙站 20 分钟 + 走台步 50 米” 的基础任务,由组长记录完成情况。谁的肩膀歪了,组长会当场用手机拍下来,晚上发在群里对比纠正;谁记不住转身角度,就用粉笔画个记号反复练,直到所有人的转身弧线能重合在一条线上。为了让服装更合身,后勤组的王姐带着大家改衣服,把过长的旗袍下摆剪短 3 厘米,给肩宽的队员加缝收腰暗扣,光改衣服的针线就用了整整 5 盒。如今,她们能驾驭旗袍、风衣、运动装等 8 种风格,今年春天的社区时装秀上,青花瓷旗袍秀的裙摆弧线整齐划一,台下掌声雷动。赵阿姨穿着量身修改的红旗袍走完全程,下台后激动地说:“以前觉得老了就该灰扑扑,现在看着衣橱里挂满的漂亮衣服,才知道这制度把我们从‘奶奶辈’变回了‘姑娘家’!” 未来,她们将推行 “新人带教积分制”,老队员带出新学员可兑换服装护理券,让美的传承更有动力。
负责人: 陈利行    创建年份:2018年    来自:杨浦区    成员:12个 
太极和健身气功队成立于 2018 年,由一群追求健康生活、热爱传统养生文化的社区老人组成。队伍建立了 “三级带教” 制度:队长统筹安排,老队员分组带新队员,每人每周至少完成 3 次晨练打卡,请假需提前在群内报备。经过多年的发展,已成为社区里颇具活力的养生文化团体。 初建时,队员们多是零基础,在 “每日 15 分钟基本功” 制度督促下,大家把招式细化成 “云手分三步”,用手机拍视频反复研习。三伏天练站桩、冬雪天练步法,都按 “考勤登记 + 动作互评” 制度执行,谁的招式变形了,组内立刻开展纠错小课堂。如今 30 名队员能熟练演绎太极扇、八段锦,去年社区健康节表演获满堂彩,72 岁的张叔说:“考勤表上的红勾,就是我们进步的脚印。” 队伍始终坚守 “动静相济、内外兼修” 的理念,以传承太极智慧、推广科学养生为目标。初建时,队员们多是零基础,抬手屈膝都显僵硬,一套简化太极二十四式要练上数月。在老师的耐心拆解指导下,大家把招式细化成 “云手分三步”,用手机拍视频反复研习,三伏天在树荫下练站桩,冬雪天移到车库抠细节。如今,30 名队员能熟练演绎太极扇、八段锦,动作行云流水。他们多次在社区健康节表演,去年的集体展示获满堂彩,72 岁的张叔说:“血压稳了,爬楼不喘,都是一天天练出来的!” 未来,队伍将继续精进技艺,带动更多老人参与,让传统养生文化在社区绽放光彩。
负责人: 高卿    创建年份:2025年    来自:嘉定区    成员:15个 
随着老年人对传统养生文化的重视,为提升社区老年教育事业发展,吸引更多居民参与,社区志愿者牵头开展太极拳培训。培训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础的站桩、呼吸法,到二十四式简化太极拳,再到四十二式竞赛套路,让学员逐步掌握太极精髓。​
负责人: 高丽娟    创建年份:2024年    来自:徐汇区    成员:15个 
通过学习,掌握泥塑的基本技法,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
负责人: 徐爱武    创建年份:2016年    来自:上海市老干部大学    成员:8个 
上海电气老干部大学舞蹈学习团队成立于2016年9月,是上海电气集团老干部工作部、上海电气老干部大学指导下的退休干部兴趣团队,由厂处级及以上退休人员自愿组成,初设固定成员15人,日常活动参与5-8人。团队以“弘扬传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为宗旨,坚持政治引领,服务退休干部精神文化需求。
2/2801页,共28004条数据«<12345...>»
总团队数量(27162)
五星团队数量(971)
浦东新区(3120)
普陀区(2401)
奉贤区(1912)